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论

苏轼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

[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晨晋师而陈 压:逼近
B.必有大    咎:罪过
C.故终身而不事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
D.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 鉴:镜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因至前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此天之厚我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汉高皇帝得天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过于赵宣子远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鄢陵一战,范文子深藏谋略但胆小无能,在各位将士请求出征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欲战”,从而导致了一年内晋国大乱。
B.作者善于设喻说理,以普通人家突然获得大量钱财必有大祸临头的事例设喻,引出了君王若得天下容易,那么丧失天下也会很容易的观点。
C.作者高度评价了范文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不求一时之功”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盛赞他“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D.本文是一篇史论,语言明快畅达,议论颇有思辨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看法,在为历史人物定性的同时,也为当下现实提供了借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2)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3 11:03: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瀨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又名七里滩,在今浙江省桐庐县。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軾过七里瀨而作。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
【小题1】下列对词作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开头用语贴切、形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船的双桨比作了惊飞的鸿雁,写出了小舟的轻盈而快捷。
B.水中游鱼,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有动有静,既写出了江面的生机盎然,又烘托出了恬淡悠然的氛围。
C.一个“过”字领起下面的三句,一方面使得画面飞速地移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词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无限的感伤。
D.“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词的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纵向看,重重叠叠;横向看曲曲折折。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E. 词人借用了严光弃官隐居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于严光的做法的认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于虚名浮利的不屑。
【小题2】“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苏廷评行状①

(宋)苏轼

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白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②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③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③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注:①苏廷评:即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施施:形容语调平缓。
【小题1】(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凶年其田以济饥者
(2)皇考病没
(3)郡吏素暴苛,是大扰
(4)吾儿当忧不学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B.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D.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小题3】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序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