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4 12:0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小题2】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 !必死 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 ,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 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 ,雍季曰:“竭泽而渔 ,岂不 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 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 “临难用诈,足 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 德。文 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B.皆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阴:暗中
C.虽今可,后将无复    偷:暗中袭击
D.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后:使……在后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B.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C.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D.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重耳身不由已离开齐国后,对他的舅舅赵衰等人非常恼怒,发狠说,如果以后不能成功回国做国君,就要吃了他的肉。
C.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 了一名政治家。结成秦晋之好后,得到秦缪公的支持,出亡十九年后终于做成晋国国君。
D.咎犯在重耳流亡以及后来的霸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晋楚城濮一战中,虽献计有方被晋 文公采纳却未能获得首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罪六 王:封王
B.问父老     存:问候
C.主约不     信:相信
D.项羽击彭越等 数:屡次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B.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2)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同类题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与“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
B.樊於期乃曰:“为之奈何?”
C.太子既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道芷阳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若亡郑而有意于君,敢烦执事
B.愿得樊将军之首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
C.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D.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千里称也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与“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河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仰天太息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我以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D.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
【小题4】翻译文中、下列加横线的句子。
(1)不然,籍何以至此?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司隶冯方女有国色,避乱扬州。袁术登城见而悦之,遂取焉。诸妇教以将军贵人,重节气,宜数涕泣以示忧愁也。若此,必加重。冯女后见术,每垂泣,术果以为有心,益宠之。诸妇乃共绞杀,陷之于厕,言其哀怨自杀。术以其不得志而死,厚加殡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④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之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②漂:漂洗衣服。③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④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B.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浦伏/
C.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D.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跨下/蒲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煅,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高祖,刘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
D.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韩信恩怨分明。发达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5】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