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4-08 08:3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威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衷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定国慌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七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曰安侯。

(选自《汉书·于定国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B.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C.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D.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而“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B.“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狱的官吏,案件要报到延尉处,职责与文中的“御史”相同。
C.“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古有“五经”之说,指《诗》《书》《礼》《易》《春秋》。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高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加给他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重视学习,拜师学经。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法律,做廷尉后又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敬重精通经术的人。
B.于定国为官恭谨,主动担责。汉元帝曾两次责备大臣不尽职责,于定国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谢罪或引咎自责,最后因病情沉重不得已辞官归乡。
C.于定国判案谨慎,深得赞誉。他判案保持审慎态度,除照顾螺寡孤独之人,对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朝廷上下都称赞他堪比张释之。
D.于定国尽心辅佐,深受器重。身为先帝的旧臣,他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八年共事而从不相互抵触,汉元帝称赞他“不敢稍有懈怠休息”,之后赐予车马黄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2)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酇侯,食邑八千户。列候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何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①收用,容纳使用;此处引申为征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B.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C.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D.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起初,只是相国的副手,三国时,才为百官之长。后屡有变名废止,至明太祖时废除。
B.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份或列候。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杰出官员成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称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刘邦攻进咸阳城,将领们大肆抢掠财宝,惟独萧何收走了秦朝的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萧何深得刘邦倚重。刘邦到汉中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刘邦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又说服刘邦让自己领兵东进平定三秦。
C.萧何善于理政治民。他留守巴蜀,坐镇汉中,安抚民心,晓谕百姓,为在前线作战的刘邦供给了充足的军需物质,并输送了大量的兵源。
D.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刘邦在外平叛作战时,给萧何派设护卫。看似宠信萧何,实际上是监视萧何的动静。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2)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陵少卿,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本名以外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是汉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
(2)提步卒不满五干,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指,惧不敢当,请间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卷五十九》,有删改)

注: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太后、皇后和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