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12:0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轩记

(明)桑悦

①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②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③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迎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迎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册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加褒贬(____________)   (2)而万间之广厦也(___________)
【小题2】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第②段划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对第③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小题5】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 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
①弢: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世称“郭汾阳”。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颔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小题2】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有位于时,则宜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非三月不能 瘳:痊愈
B.君有位于时 诚:的确
C.而于不可见之初   寓:隐藏
D.甚将乎肝胆 延:蔓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宜拇病为戒     作《师说》,贻之
B.其势虽危,未足深畏 青,出于蓝,青于蓝
C.余是思之 利乘便,宰割天下
D.有如君盛壮无疾者乎 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小题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积岁月,思虑,而仅克之”中“疲”的用法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养生死无憾
B.非能也,而绝江河
C.匈奴七百余里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小题4】从特殊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句式与“而傅以善药”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蚓无爪牙之利
C.未之有也
D.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B.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C.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小题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如果没有从外面来治疗的方法,病就不容易治好。
B.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人们吝惜一点点时间精力,忽视它不顾及它。
C.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幸亏问题还没发生,人们就认为没有意料到的事情就不必畏惧。
D.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吏人残害剥削百姓来使得问题更加恶化的情况也就更严重了。
【小题7】下列成语与“三折肱而成良医”的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熟能生巧B.塞翁失马C.苦心孤诣D.锲而不舍
【小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自己不重视小毛病才是最终形成大患的最重要的原因。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
【小题9】翻译句子
(1)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2)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狂士桑悦

蒋一葵

桑悦,居海虞之沙溪。家贫亡所蓄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弃之。时以孟轲自况,每书曰:“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举乡试,春闱策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等语,为吴检讨汝贤所黜。又作《学以至圣人之道论》,有“我去而夫子来”等语,考官缩舌曰:“岂江南桑生耶?狂士!”遂下第。再试春闱得乙榜,年二十六,籍误以二为六,请谢不为官,不许。

调邑博士,大学士丘浚慕悦名,召令观所为文,曰:“某先辈撰。”悦心知之,曰:“明公谓悦不怯秽乎?奈何得若文而令悦观。”浚曰:“然则,生试更为之。”归撰以奏,浚称善。逾年,按察视学者别浚,浚曰:“吾故人桑悦,幸无以属吏视也。”按察既行部抵邑,不见悦,顾问长吏:“悦今安在?岂有恙乎?”长吏素悦,皆曰:“无恙,自负不肯迎耳。”乃使吏往召之,悦曰:“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按察久不能待,更两吏促之,悦益怒曰:“若真无耳者!即按察力能屈博士,可屈桑先生乎?为若期三日,先生来;不三日,不来矣。”按察欲遂收悦,缘浚不果。三日,悦诣按察,长揖立,不跪。按察厉声曰:“博士分不当得跪耶!”悦前曰:“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因脱帽径出。按察度亡已,乃下留之。

他日当选两博士自随,悦在选。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日,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曰:“悦所谈玄妙,何匡鼎敢望?即鼎在,亦解颐。公幸赐清燕,毕顷刻之长。”御史壮之,令坐讲。少休,悦除袜,跣而爬足垢,御史不能禁。

寻复荐之,迁长沙倅,再调柳州,悦实恶州荒落,不欲往,人问之,辄曰:“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为柳州岁馀,不堪,思归。会丁外艰,服阕,遂不起。既家居,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

(选自《尧山堂外纪》,有删改)

(注)①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出自《史记》,汲长孺,指汲黯。汲黯长揖大将军卫青,卫青不但不怪罪,反而更加敬重汲黯。②清燕:清闲,闲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书(刺:讽刺)
B.曰:“某先辈撰。”(绐:哄骗)
C.长吏素悦(衔:怀恨)
D.博士侍左右立日(竟:整,从头到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闱,指明清时期春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B.博士,古代职官名,秦汉时掌管典籍。文中指最高级别的学位。
C.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礼节,大多用于平辈之间。
D.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官员守丧期满后可继续做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
(2)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
【小题4】第四段中,桑悦的“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