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狂士桑悦

蒋一葵

桑悦,居海虞之沙溪。家贫亡所蓄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弃之。时以孟轲自况,每书曰:“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举乡试,春闱策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等语,为吴检讨汝贤所黜。又作《学以至圣人之道论》,有“我去而夫子来”等语,考官缩舌曰:“岂江南桑生耶?狂士!”遂下第。再试春闱得乙榜,年二十六,籍误以二为六,请谢不为官,不许。

调邑博士,大学士丘浚慕悦名,召令观所为文,曰:“某先辈撰。”悦心知之,曰:“明公谓悦不怯秽乎?奈何得若文而令悦观。”浚曰:“然则,生试更为之。”归撰以奏,浚称善。逾年,按察视学者别浚,浚曰:“吾故人桑悦,幸无以属吏视也。”按察既行部抵邑,不见悦,顾问长吏:“悦今安在?岂有恙乎?”长吏素悦,皆曰:“无恙,自负不肯迎耳。”乃使吏往召之,悦曰:“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按察久不能待,更两吏促之,悦益怒曰:“若真无耳者!即按察力能屈博士,可屈桑先生乎?为若期三日,先生来;不三日,不来矣。”按察欲遂收悦,缘浚不果。三日,悦诣按察,长揖立,不跪。按察厉声曰:“博士分不当得跪耶!”悦前曰:“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因脱帽径出。按察度亡已,乃下留之。

他日当选两博士自随,悦在选。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日,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曰:“悦所谈玄妙,何匡鼎敢望?即鼎在,亦解颐。公幸赐清燕,毕顷刻之长。”御史壮之,令坐讲。少休,悦除袜,跣而爬足垢,御史不能禁。

寻复荐之,迁长沙倅,再调柳州,悦实恶州荒落,不欲往,人问之,辄曰:“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为柳州岁馀,不堪,思归。会丁外艰,服阕,遂不起。既家居,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

(选自《尧山堂外纪》,有删改)

(注)①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出自《史记》,汲长孺,指汲黯。汲黯长揖大将军卫青,卫青不但不怪罪,反而更加敬重汲黯。②清燕:清闲,闲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书(刺:讽刺)
B.曰:“某先辈撰。”(绐:哄骗)
C.长吏素悦(衔:怀恨)
D.博士侍左右立日(竟:整,从头到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闱,指明清时期春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B.博士,古代职官名,秦汉时掌管典籍。文中指最高级别的学位。
C.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礼节,大多用于平辈之间。
D.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官员守丧期满后可继续做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
(2)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
【小题4】第四段中,桑悦的“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1 10:2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非治朝也     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念兄弟三人仕或隐 可以免于功名
B.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乃违性乖质
C.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欲学陶
D.其乐尚减吾辈  岂有鉴子瞻之覆辙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是贼去而弯弓也   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小题5】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
【小题6】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①沈尧道:张炎之友,下面的“赵学舟”也是张炎之友。②北归: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张炎与沈尧道、赵学舟等人赴元都为元政府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从北方回归南方。③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小题1】简要概括词人赴北途中的景与情。
【小题2】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
A.“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是说,自己虽身处北方,但却无限思念江南故乡。
B.“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意为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题诗赠友,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
C.作者以“芦花”自喻,表现自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又饱寓着“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
D.“却怕登楼”表现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期望登楼望远,排遣愁情,但又不堪再见伤心景色。
【小题3】这首词表达的感情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学。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
【小题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A.哉B.矣C.也D.已
【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B.(乙)C.(丙)D.(丁)
【小题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