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B.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C.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日/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D.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即省亲,意思是归还故里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文中指陈子灿回河南老家看望哥哥。
B.鸡鸣,指天明之前,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
C.陈同甫,原名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赠。
D.“壬寅岁”是用千支相配纪年。从10位地支、12位天干中,每取其一相配,周期为60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铁椎身怀绝技,行动敏捷。他的右腋下夹着个五十多斤重的大铁椎,昭示了他的膂力过人;说话之间就无影无踪。
B.大铁椎沉默寡言,身世神秘。他不回答人们的询问,因而他的籍贯、姓名都成为谜团;偶尔开口说话,操着楚地口音。
C.大铁椎装束奇特,腰带白银。他不戴帽子,却头裹蓝色手巾。不穿袜子,却脚缠白布。腰里携带着许多银子。
D.大铁椎力大无穷忠勇绝。写他与“响马贼”决斗场面,既有环境映衬,又有对比反衬,使其勇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6:4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诗句,完成下列小题。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题1】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依依”是“轻柔的样子”,传神地绘出了戍卒当初离家从军的时候,柳枝轻柔、随风摇摆的姿态。
B.“雨雪霏霏”中“雨雪”是“下雨飘雪”之意,“霏霏”形容雨雪盛密的样子,突出寒冬时节天气的恶劣。
C.“行道迟迟_载渴载饥”中的“迟迟”即“缓慢”,整句写出了戍卒回乡途中,忍渴耐饥、动作缓慢的情形。
D.“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中“莫”是代词,“没有谁”之意,整句传递出戍卒内心无人理解的悲苦和孤独。
【小题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八字,刻画了两个典型画面,既有凄美的离别,也有归家的惨淡。
B.“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既暗示了时间的变化,也包含了戍卒所经历的漫长的煎熬和等待!
C.第三句写出戍卒旅途劳顿之忧,举步维艰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道路泥泞而自己又饥渴难耐。
D.第四句写出戍卒无人能解之悲,有时间的易逝、岁月的沧桑、物是人非的惶恐等复杂的内涵。
【小题3】下列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并借助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写出戍卒心中的凄凉。
B.诗歌托物言志、以景衬情,托美好春景写建功立业之志,以寒冷冬景衬哀伤不尽之情。
C.善于选取典型的物候来暗示季节的变化,以“柳”代春,以“雪”代冬,极富形象性。
D.诗歌多用叠词,如“依依”“霏霏”等,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更具音韵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B.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C.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D.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明初有战事时派中枢部院总督军务,事毕即罢。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数省。总督综理军民要政。
B.知州:官名,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事”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
C.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跟其他词语结合使用时,转迁、迁官、迁调指官位提升;左除、左降、左迁、左转指降职。
D.署:代理、暂任,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同类的词语还有假、守、权、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爱民如子。下车伊始即安抚百姓,有盗即时抓捕,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使百姓安居乐业。
B.于成龙自奉俭约。每天只吃糙米和蔬菜,历任各种官职从未带过家属,遗物只有一身丝绸棉袍,床头盐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
C.于成龙才能卓异,屡受嘉奖。所到之处革宿弊,周访闾里,为民请命,赈济灾民,政化大行。
D.于成龙秉性梗直,屡遭陷害。他奉命督造浮桥时,桥成后反被免职。锡住说他轻信别人,有时候被下属欺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2)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宗本,善骑射,隶契丹帅赵延寿麾下,尝以事说延寿,不能用。及延寿被执,举族南奔。汉祖得之,擢拜随州刺史,署遵诲随州牙校。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遵诲之舅也,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二年,讨秦、凤。与贼战于唐仓,先登陷阵,擒蜀招讨使王鸾以献,克秦、凤二州。太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凭藉父势,太祖每避之。他日论兵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辞宗本去。及即位,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遵诲再拜呼万岁。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太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乾德六年,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使。遵诲既至,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刲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太宗即位,兼领灵州路巡检。遵诲不知书,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命中,武艺皆绝人。在通远军凡十四年,安抚一面,夏人悦服。尝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即慰抚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五十六。帝轸悼久之,遣中使护葬,赗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董遵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B.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C.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D.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殿”是帝王休息宴游的别殿。时董遵诲获罪免职,皇上只能在便殿接见他。
B.“登闻鼓”指朝堂外的悬鼓,是古代帝王为了表示愿意听取谏议或冤情而设的。
C.“西夏”指宋朝时由党项羌族建立的政权,其与实朝国王接壤,常有战事发生。
D.“封略”即疆界,“封”与“略”均可指边界,如“(晋)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遵诲领命冲锋,建立战功。随高怀德出征时,军队在高平与晋军遭遇,他受命趁晋军阵脚未隐,率奇兵突击晋军,为打败晋军创造了条件。
B.董遵诲好顾脸面,为人率性。他和太祖讨论战事,由于所述理由大多被驳倒,便不顾礼仪,拂衣而起,以致太祖震怒之下将其父宗本驱逐出去。
C.董遵诲抚边有方,获得成效。他担任通远军使时,一到任就杀羊斟酒犒劳各族酋长,并晓谕朝廷政策,恩威并施,使得各族酋长一时心悦诚服。
D.董遵诲处理边事,进退有度。西夏抢劫灵武进奉使的物品,他立即部署军队,打算讨伐;西夏人认罪并归还物品后,他又宽容抚慰,不再追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
(2)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患政。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徳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时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
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策试,谓以对策试士。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