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广以良家子从军去胡。及孝景初立,广徒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之百骑,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以为汉有伏军于旁,引兵而去。孝景崩,武帝立。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引而入室,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后,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广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可指司马、司徒、司空,也可指太傅、太师、太保。汉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C.元将:汉武帝的年号之一。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才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结发:即束发,束扎发髻以区别于童年时期的发型,表示成年,与”弱冠”的年龄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他一生与匈奴战斗,能够以少胜多,险中取胜,匈奴人闻其名而避之。
B.李广体恤士卒,宽缓治下。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爱戴,士卒都甘愿为他效力。
C.李广一生未得封爵。才能、名声不如他的李蔡位至三公,他曾经的部下有的也被封候,而李广却终身未得封候。
D.李广最终羞愧自杀。李广作战时没有向导,迷失道路,无功而返,最终因羞愧难当而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0 09:1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2)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笔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3)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史记·律书》司马迁)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王不易之道也 易:改变
B.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C.遂执不移等哉  等:同样
D.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捐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见犯乃死,重负国
C.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农历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其它两个月依次为仲、季。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季冬,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腊月。
B.猥,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份,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
C.国,西周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诸侯封地均称国;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D.晋国,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的一组是
①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②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③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④猥云德化, 不当用兵
⑤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
⑥今未能销距,原且坚边设侯,结和通使,休宁北陲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穷兵黩武不知止足,贪得之心不能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讨伐叛党,统一疆土。
D.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小题6】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 百 姓 无 内 外 之 徭 得 息 肩 于 田 亩 天 下 殷 富 粟 至 十 余 钱 鸣 鸡 吠 狗 烟 火 万 里 可 谓 和 乐 者 乎
【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2)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3)朕岂自谓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布衣,以此属取天下,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B.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C.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D.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与帝王的敬称。
B.“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最普通的麻葛织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民”“黔首”“庶民”等等。
C.“关中”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河”指黄河。
D.“留侯”是张良的封号,“留”是地名。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世家”是《史记》中记载帝王言行事迹的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六年正月,分封功臣,汉高祖不因为张良没有战功就不封赏他,反而认为他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有大功,任由他在齐地选择一处三万户的封地。
B.汉高祖已经分封了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没有进行封赏,汉高祖发现一些将领常常在一起议论。
C.汉高祖取得天下之后,左右亲近的大臣大多劝皇帝定都洛阳,张良劝说高祖听从刘敬的意见,定都关中。
D.张良多次在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下建功效力,太史公觉得他应该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发现他的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留侯也说不能以貌取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
⑵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⑶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史记·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
B.太傅:中国古代的官职。也指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C.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拜,授予官职,“拜官”为旧时的常用语。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九卿: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像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管宫廷总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成为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B.贾谊到长沙四年后,被汉文帝召见,文帝因感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贾谊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太多,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贾谊谪居长沙时,因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一年多,也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骓不兮可奈何 逝:奔驰
B.项王军垓下 壁:墙壁
C.愿为诸君战 快:痛快
D.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
【小题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
B.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
C.项王则
D.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期山东为三处
C.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时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