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还有“谪、贬、左除、左降”等。
C.“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采用月相纪日法,农历每月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D.“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1 04:4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时司空盛允有疾,琼遣琬候问,会江夏上蛮贼事副府,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稍迁五官中郎将。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蕃、琬遂为权富郎所见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以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琬被废弃几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拨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又为豫州牧。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更封阳泉乡侯。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琬竟坐免。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选自《后汉书·黄琉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B.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C.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D.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旧时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的讳,将“秀才”改为“茂才”。
C.左转,升官、升职的含义。古代表示官员升职的词语有“擢”“拔”等。
D.中平,年号,旧时用来纪年的名号,常与干支纪年法并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琬少年聪慧。建和元年,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状况,他的祖父黄琼正考虑怎样回答,正在一旁才七岁的黄琬马上说,就说日食所剩,如新月一般。
B.黄琬任人唯贤。当时权势富豪之家多以人事请托而入选,而清贫简约守志之人总是因穷困而被拒之门外,黄琬和陈蕃公开大张旗鼓地选用有志之人。
C.黄琬遭人陷害。黄琬因选拔人才遭到中伤,平时就看重黄琬的官员没有向上汇报此事,而左右近臣又捏造黄琬朋党之罪,黄琬因此被禁锢。
D.黄琬不惧权势。董卓当权时主张迁都长安,黄琬坚决反对,当时许多人认为黄琬肯定要遇祸,结果因黄琬出身于有社会名望的家族,董卓竟没有加罪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
(2)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更封阳泉乡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臣诚不自,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斯文,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他路之   况:情形。
B.未有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臣诚不自   揆:估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用力少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不知发
B.仁愿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遵誓约之故   勇气闻于诸侯
D.窃尝见斯文   予之及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