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臣诚不自,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斯文,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他路之   况:情形。
B.未有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臣诚不自   揆:估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用力少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不知发
B.仁愿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遵誓约之故   勇气闻于诸侯
D.窃尝见斯文   予之及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4:3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狂士桑悦

桑悦,居海虞之沙溪。家贫亡所蓄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弃之。时以孟轲自况,每书刺曰:“江南才子桑悦。”

十九举乡试,春闱策有“胸中有长剑,一日几回磨”等语,为吴检讨汝贤所黜。又作《学以至圣人之道论》,有“我去而夫子来”等语,考官缩舌曰:“岂江南桑生耶?狂士!”遂下第。再试春闱得乙榜,年二十六,籍误以二为六,请谢不为官,不许。

调邑博士,大学士丘浚慕悦名,召令观所为文,绐曰:“某先辈撰。”悦心知之,曰:“明公谓悦不怯秽乎?奈何得若文而令悦观。”浚曰:“然则生试更为之。”归撰以奏,浚称善。逾年,按察视学者别浚,浚曰:“吾故人桑悦,幸无以属吏视也。”按察既行部抵邑,不见悦,顾问长吏:“悦今安在?岂有恙乎?”长吏素衔悦,皆曰:“无恙,自负不肯迎耳。”乃使吏往召之,悦曰:“连宵旦雨淫,传舍圯,守妻子亡暇,何候若?”按察久不能待,更两吏促之,悦益怒曰:“若真无耳者!即按察力能屈博士,可屈桑先生乎?为若期三日,先生来;不三日,不来矣。”按察欲遂收悦,缘浚不果。三日,悦诣按察,长揖立,不跪。按察厉声曰:“博士分不当得跪耶!”悦前曰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因脱帽径出。按察度亡已,乃下留之。

他日当选两博士自随,悦在选。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竟日。悦请曰:“犬马齿长,不能以筋力为礼,亦不能久任立,愿假借且使得坐。”御史闻悦名,数召问,谓曰:“匡说诗,解人颐。子有诸?”曰:“悦所谈玄妙,何匡鼎敢望?即鼎在,亦解颐。公幸赐清燕,毕顷刻之长。”御史壮之,令坐讲。少休,悦除袜,跣而爬足垢,御史不能禁。

寻复荐之,迁长沙倅,再调柳州,悦实恶州荒落,不欲往,人问之,辄曰:“宗元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为柳州岁馀,不堪,思归。会丁外艰,服阕,遂不起。既家居,益任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

(节选自《尧山堂外纪》,有删改)

(注)①汲长孺,指汲黯。大将军指卫青。②清燕:清闲,闲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B.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C.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D.汉汲长孺长揖大将军/明公贵岂逾大将军/而长孺固亡/贤于悦/奈何以面皮相恐/寥廓天下士哉/悦今去/天下自谓明公不容悦/曷解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参加乡试的是童生,取中后称秀才。
B.行部:指古代官员巡行所属部域,并对相关部门加以考核。
C.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礼节,大多用于平辈之间。
D.服阕:指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悦恃才放旷,常以孟子自比,人们在写到他名字时,常以“江南才子桑悦”加以讽刺。他参加科举考试及应对上司时亦多有狂妄之语。
B.大学士丘浚仰慕桑悦之名,用文章试探他,被桑悦识破,之后桑悦所写的文章令丘浚大为赞赏。当按察前往邑中时,丘浚还特意交代他不要把桑悦当一般属官看待。
C.桑悦不愿去柳州为官,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不愿让自己的名声盖过柳宗元,也可见其狂傲。到柳州一年多,桑悦忍受不了那里的荒凉冷落,就想着要回去。
D.桑悦不拘小节,行为放诞不羁。在御史面前讲学时,赤脚爬垢;居家后更是穿上了粗布衣服,在郡邑间往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宵旦雨淫,传舍圮,守妻子亡暇,何候若?
(2)故事,御史出按郡邑,博士侍左右立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