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息与齐悼公有郄,弑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於是田常复脩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常与田氏有。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适,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於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田常兄弟四人乘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将欲击田常。太史子馀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也。”田常於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简公出,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於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脩功行赏,亲於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言於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於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彊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相齐。常谥为成子。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①《索隐》及清梁王绳《史记志疑》都认为子我就是监止,司马迁误为二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B.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C.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D.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与田氏有 嫌隙
B.田常兄弟四人乘公宫 往,到……去
C.需,事之也 盗贼
D.简公出 逃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常言於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小题4】齐简公为何最终败亡?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1 08:5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开凿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 难:反对
D.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取道,从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为上言之 得夜见汉使,自陈道
B.以其辩得太子 大王亦赦臣
C.吾不忍见祸吾身 事如此,此必
D.变古乱常,不死则 今君乃赵走燕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小题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史记 屈原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
B.犹离忧也   离开
C.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D.顷襄王怒而迁之 放逐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小题3】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C.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壁,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堿,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相如因持璧立(______)   (2)不欲予秦璧(______)   (3)礼节甚(______)
(4)相如持其璧柱(______)   (5)乃使其从者衣(______)   (6)而绝秦赵之(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奉璧秦王B.璧有瑕,请指示
C.大国之威以修敬也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乃设九宾礼于廷B.召有司案图C.卒廷见相如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
B.臣乃敢
C.赵王
D.秦王恐其破璧,乃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小题6】所选语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的故事,可用成语______概括。司马迁评价蔺相如时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
(注) ①未遑:没有闲暇。②受釐: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汉制祭天地五帝,皇帝派人行祀或诸侯国祭祀后,都把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称“受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八岁就因能“诵诗属书”而闻名乡里,后得到河南郡守吴廷尉的器重,被他破格提拔,任太中大夫。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提议修订各项法令,皇帝和大臣商议,准备提拔贾谊时,却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孝文帝不肯听从。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