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
(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17 09:4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产,字子乔,范阳人也。少刚厉,有志格。永嘉之乱,同郡祖逖拥众部于南土,力能自固,产遂往依之。逖素好从横,弟约有大志,产微知其旨,乃率子弟十数人间行还乡里,仕于石氏,为本郡太守。

及慕容俊南征,前锋达郡界,乡人皆劝产降,产曰:“夫受人之禄,当同其安危,今若舍此节以图存,义士将谓我何!”众溃,始诣军请降。俊嘲之曰:“卿受石氏宠任,衣锦本乡,何故不能立功于时,而反委质乎!烈士处身于世,固当如是邪?”产泣曰:“诚知天命有归,非微臣所抗。然犬马为主,岂忘自效,但以孤穷势蹙,致力无术,僶俛归死,实非诚款。”俊嘉其慷慨,顾谓左右曰:“此真长者也。”乃擢用之,历位尚书。

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转拜太子太保。谓子绩曰:“以吾之才而致于此,始者之愿亦已过矣,不可复以西夕之年取笑于来今也。”固辞而归,死于家。子绩。

绩字伯阳,少以风节知名,清辩有辞理。弱冠为郡功曹。时石季龙亲征段辽,师次范阳,百姓饥俭,军供有阙。季龙大怒,太守惶怖避匿。绩进曰:“郡带北裔,与寇接攘,疆场之间,人怀危虑。闻舆驾亲戎,将除残贼,虽婴儿白首,咸思效命,非唯为国,亦自求宁,虽身膏草野,犹甘为之,敢有私吝而阙军实!但比年灾俭,家有菜色,困弊力屈,无所取济,逋废之罪,情在可矜。”季龙见绩年少有壮节,嘉而恕之,于是太守获免。

累迁太子中庶子。及暐立,慕容恪欲以绩为尚书右仆射,暐憾绩往言,不许。恪屡请,乃谓恪曰:“万机之事委之叔父,伯阳一人,暐请独裁。”绩遂忧死。

(节选自《晋书·载记第十》,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B.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C.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D.性刚正/好直言/每至进见未曾/不论朝政之得失/同辈咸惮焉/俊亦敬其儒雅/前后固辞/年老不堪理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东晋军事家。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力主北伐,并身体力行,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
B.功曹,古代官职,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C.亲戎,“戎”古族名,支系众多,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后泛称西戎,即西部少数民族。亲戎,即结交少数民族。
D.万机,《尚书·皋陶谟》:“亡敖佚欲有国,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选文指当政者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产能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永嘉之乱时,他投靠同郡人祖逖,又揣摩出祖逖的意图,带兵丁回到本乡,依附石氏,做了本郡太守。
B.李产好直言,为人坦率。他在朝为官时,议论朝政直来直去,同僚都害怕他;兵败时,慕容俊嘲讽他不能守节,他答以实情,受到慕容俊的称赞。
C.李产有节操,又知权变。他受石氏之禄,为石氏战斗到底;而当部队战败,势穷孤危之际,他又归顺慕容俊。晚年为保全名声,他坚决辞职归家。
D.李绩善于辩论,条理清晰。石季龙攻打范阳,责备太守催缴军需不尽力。李绩分析范阳形势,陈述民情,一番话消解了石季龙的怒气,也使太守获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受石氏宠任,衣锦本乡,何故不能立功于时,而反委质乎!
(2)但比年灾俭,家有菜色,困弊力屈,无所取济,逋废之罪,情在可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二年十月,大清兵大安口入,都城戎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
D.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庵记

李贽

万历戊戌,余从焦弱侯至白下,诣定林庵,而庵犹然无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爱于弱侯也。定林不受徒,今来住持者弱侯择僧守之,实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则此庵属定林创建,名曰定林庵,不虚耶?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余未死,又复来此,复得见定林庵。夫金陵多名刹,区区一定林庵安足为轻重,而旧椽败瓦,人不忍毁,则此庵虽小,实赖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岂虚耶!

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荤血,又不娶,日随其主周生赴讲,盖当时所谓周安其人者也。余未尝见周生,但见周安随杨君道南至京师。时李翰峰先生在京,告余曰:“周安知学。子欲学,幸毋下视周安!”盖周安本随周生执巾屦之任,乃周生不力学,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或独立檐端,或拱身柱侧,不欹不倚,不退不倦,卒致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东南名士,终岁读书破寺中,故周安复事道南。”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叹羡,弱侯信爱,则周安可知矣。后二年,余来金陵,获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为僧。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弱侯无以应,遂约余及管东溟诸公,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此定林之所由名也。弱侯又于馆侧别为庵院,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见庵若见其人矣。其人虽亡,其庵尚存;庵存则人亦存。虽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独存;惟有记庶几可久。”余谓庵已不足记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记也。今不记,恐后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为何物,此庵为何等矣。

夫从古以来,僧有志行者亦多,独定林哉!子独怪其不辞卑贱,而有志于圣贤大道也。故曰:“贱莫贱于不闻道。”定林自视其身为何如者,故众人卑之以为贱,而定林不知也。今天下冠冕之士,俨然而登讲帷,口谈仁义,手挥尘尾,可谓尊且贵矣,而能自贵者谁欤!况其随从于讲次之末者欤!又况于仆厮之贱,鞭棰之辈,不以为我劳,则必以为无益于充囊饱腹,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古无有矣。是宜记,遂为之记。不记庵,专记定林名庵之由。呜呼!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则此定林庵真不虚矣。

(选自李贽《藏书》,有删改)

(注)①焦弱侯: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人。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此庵属定林创建 第:宅子。
B.幸毋下视周安    下视:轻视。
C.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 披:穿上袈裟。
D.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 攘袂:捋起袖子。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 自其不变者观之
B.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 臣敢上璧
C.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 退论书策舒其愤
D.僧有志行者亦多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安,仆役出身,先随周生,后事杨道南;因为奋力好学而致大道,得到焦竑、李翰峰的信任和赞许;后剃度为僧,法名为定林。
B.本文题为“定林庵记”,作者不在定林庵的形制规模上着笔,却围绕名之虚实展开叙述和议论,主要意图是想让后人记住定林庵。
C.作者从自己第二次来到定林庵写起,引出对定林庵往事的回忆,采用叙述并辅以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了定林“知学”形象。
D.本文语言运用依文而定,先用平和舒缓的语气叙述,为后文蓄势;到结尾处语势突然崛起,并多处用感叹句进行议论,语气强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
(2)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焚 林 而 猎 愈 多 得 兽 后 必 无 兽 以 诈 伪 遇 人 虽 愈 利 后 无 复 君 其 正 之 而 已 矣。(《淮南子·人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