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宇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成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镜,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成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橡吏皆移②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延尉,职典决疑,当谳③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椽吏,谓曰:“延尉本起于武史,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椽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椽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成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宜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B.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特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C.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特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D.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时/得为诸君覆意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B.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语令文书的文体名称,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C.行部,指巡行所属部城,考核政绩,如《三国演义》第二回:“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
D.视事:指官吏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C.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1 06: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后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 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为相五岁,甘露三年 ,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刘洵的庙号,谥号是中宗。在西汉,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C.邮亭,即驿亭。驿亭之名稍晚,起于唐朝时。古时驿传有亭,故称。是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处所。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和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稔法律条文,为官清正廉洁。在任内勤于观察,待人接物温良谦让,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因而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们爱戴。
B.黄霸善于调用下属,暗中明察秋毫。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为了解民情,黄霸还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C.黄霸为政教化为先,然后才用刑罚。黄霸任颍川太守时,遴选优秀属官,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境内犯罪率降低。
D.黄霸重视吏治,注重官吏的持续性。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更替,他认为频繁更换长吏,公私耗费很多, 只会增加百姓负担,使吏治更加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
(2)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赉,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给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请射之。”乃别著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惟;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谈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盒子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武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武帝赐帛嘉奖。受武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但他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善于劝谏。他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欲倍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下邳 亡:逃跑
B.地下邳 略:侵略
C.沛公欲背项王邪 诚:果真
D.欲从赤松子耳   游:出游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良尝学礼淮阳
B.大索天下
C.欲与俱去
D.此天以臣授陛下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封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若不
D.项伯杀人,臣
【小题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B.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C.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D.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2)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山,颍川人也。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

(节选自《汉书·贾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前是(   )
A.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B.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C.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D.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狩”指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本文指秦皇帝东巡有自我炫耀之意。
B.“刻石”就是在石头上雕刻文字,以泰山刻石为著,其内容多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之言。
C.“始皇帝”是秦嬴政的谥号,是后人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给他的尊称。
D.“宗庙”是古代人们供奉祖先亡灵的处所,帝王设七座宗庙供奉,故称作“七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山是西汉人士,他的学识来自他的祖父,他的言论涉及各家的学说,并不是专门精通儒家;汉文帝时,他以秦为例,谈论治乱之道,取名《至言》。
B.贾山在文中指出,虽然秦朝建立后,国库充裕,对外防御严密,但内部却民怨沸腾,秦皇帝活着的时候国家其实已经败坏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C.贾山列举了古代圣贤的帝王即便是广布恩德,也不过延续传承个二三十代的事例,是为了反衬秦阜帝自以为能够千秋万代统治下去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D.贾山在结尾处给出了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朝廷缺失辅谏之臣,皇帝恣意安为,乱行杀伐,身边充斥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对秦皇极尽夸饰之能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地之固,大小之势,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
(2)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

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时帝舅红阳侯王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石,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征为京兆尹。故吏侯文以刚直不苟合,常称疾不肯仕,宝以恩礼请文,欲为布衣友,日设酒食,妻子相对。文求受署为掾,进见如宾礼。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哀帝即位,征宝为谏大夫,迁司隶。平帝立,宝为大司农。会越隽郡上黄龙游江中,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成称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祠宗庙。宝日:“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今风雨未时,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得无非其美者。”时大臣皆失色,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即时承制罢议者二会宝遣吏迎母,母道病,留弟家,独遣妻子i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节选自《汉书·孙宝传》)

【小题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B.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C.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D.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i公即讯/宝对日/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春秋》,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后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释。
C.二干石,汉官秩中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故可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D.周公,西周王朝周武王,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流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宝平乱有方,深受爱戴。为平定叛乱,孙宝劝说匪首悔过投降,放归乡里;益州蛮夷触犯法律,孙宝到任,蛮夷安居,官吏百姓都称颂他。
B.孙宝担责被贬,因功复用。出任益州刺史时,孙宝弹劾自己放走死罪犯人而被免官;益州官吏百姓感念他的功劳,后拜冀州刺史。
C.孙宝正直敢言,无惧权贵。红阳侯王立强占垦荒田数百顷,孙宝派人查询证实,揭露其罪行;太师孔光等都称赞说王莽功德无量,只有孙宝直陈见解,不予赞同。
D.孙宝对友亲厚,礼遇贤者。侯文为人刚直却称病不肯做官,孙宝用恩惠和礼节邀请侯文,并每天设置酒宴,最终打动了他,使侯文任东部督邮。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