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赉,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给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请射之。”乃别著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惟;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谈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盒子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武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武帝赐帛嘉奖。受武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但他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善于劝谏。他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0: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 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各赐钱十万,免徭役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遣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选编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李广苏建传》
【小题1】(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延尉奏请逮捕武/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元,汉武帝的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可以只有一个,也可多个
B.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天子祭祀才能用太牢。
C.崩,古代帝王之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D.侯,爵位之一,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滞留匈奴,虽已娶妻生,但并不表明他对归汉已经死心,这从他为儿子起名就可以看出。
B.苏武归汉以后,受封不高受赏不丰,尽管有桑弘羊、上官桀等人为之鸣不平,但他并不在意。
C.苏武对国家忠贞不渝,为帝室出谋划策,因而受到大臣以及皇亲国戚乃至昭帝宜帝王的看重。
D.因为儿子苏元卷入燕王、上官桀等人的谋反案被处死,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差点被逮下狱。
【小题4】(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2)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日:“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 为政,赏不避仇讎,诛不择骨肉。书日: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 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日:“孝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绩屬;撞万石之,击雷霆之鼓,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书日:‘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疆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诸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句中的“钟”即时钟。
D.“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B.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苏武传》
【小题1】划线句子③断句正确的一项
A.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B.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C.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D.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副有罪,当相坐 坐:治罪
C.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D.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①②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苏武传》节选文段,回答问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副有罪,当相坐     坐:治罪
C.反欲斗两主 斗:使…… 争斗
D.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B.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D.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段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