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甲。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③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④罢敝:疲劳困乏。“罢”通“疲”,疲乏,疲劳。“敝”疲惫,困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职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B.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警备的姿态。
C.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D.顿首即叩首,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对赵王轻视傲慢,引起赵王属下不满,赵王因感激高祖的恩德,阻止属下谋反,但阻止不成,反遭属下牵连。
B.孟舒、田叔不因赵王获罪弃主而去,而是穿着囚衣、剃光头发、脖子带上枷锁,自称是赵家的奴隶,以此表示对赵王的忠诚。
C.孟舒被免去云中太守的职务,是因为他面对强大的匈奴进犯,软弱无能,使许多无辜的士兵战死。
D.孝文帝通过田叔的回答,了解了孟舒的为人,解除了对孟舒的误会,又启用孟舒为云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3 08:4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封„„为王
C.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
D.项王按剑而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立饮之/拔剑切啖之
B.还军霸上,待大王来/项王未有
C.其意常在沛公/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D.故遣将守关/然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樊哙智勇的一组是()
①今日之事何如?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④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⑤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A.①③④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奉璧秦王   奏:进献B.秦贪,其强 负:倚仗
C.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D.大王必欲臣 急:着急
【小题2】下列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持璧却立  人之力而敝之
B.且一璧之故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C.相如持璧睨柱  可忽乎
D.设九宾廷 以至永嘉
【小题3】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和从容应对的神色。
B.司马迁不仅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还用秦王的贪欲和欺诈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果断采取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让秦王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虽识破蔺相如缓兵之计,但迫于形势,只好假意同意以“十五都予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B.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C.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D.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指奴仆,是作者的谦称。与此类似的用法还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拙荆,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B.“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此处借指监狱、囚禁。《论语公·治长》中的“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也是这个意思。
C.《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筮占书,也是儒家“六艺”“六经”之一,后来发展成为人们观察宇宙、建构哲学体系的书。
D.“轩辕”是传说中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他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是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勇敢的人仰慕大义,不一定要为名节赴死。自己虽然怯懦,但著作未成,事出有因,平庸地死去会淹没了文采,隐忍苟活实属无奈。
B.文中列举了卓越超群的圣贤们抒发愤感而写作的事例,就是借此激励自己,表明作者苟活的原因,是想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C.作者写《史记)是为了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的变化,成为一家之言,展现自己的思想,即使被羞辱杀勠,也不后悔。
D.作者身受腐刑,痛苦至极每想到此事,都精神恍惚直冒冷开,所以想要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行事,著书立说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选自庄周 (逍遥游》)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选自李密 《陈情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后属沛公,沛公拜为厩将。良数以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劝项梁立韩王,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B.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C.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D.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侯是爵位。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留,地名。
B.任侠,凭藉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也指任侠之士,侠客。
C.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贱称一般表示对某人或某类人的轻视,如“竖子”。
D.桀,夏代君主,与在他之前的“纣”都是暴君,“助桀为虐”比喻帮坏人做坏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善识时局,善择良主。秦末农民起义中他辅佐陈涉起兵,后来虽曾经有一个时期跟随韩王成作战,但后来还是作为主要谋士之一辅助刘邦攻入咸阳。
B.张良心系故国,敢于行动。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秦国灭掉韩国的时候张良还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他寻求勇士谋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C.张良足智多谋,善用兵法。刘邦经常使用张良的计策,在攻打秦国峣关的军队时,张良先献计让秦军将领叛降,又劝刘邦攻打秦军,符合当时战局实际。
D.张良敢于进谏,极有口才。刘邦进入秦宫后想留在那里,樊哙劝都不听,张良分析当时秦朝灭亡的原因,引用当时熟语,让刘邦明白了什么才是正确选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2)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