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太史公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始论其文。七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䌷:缀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累百世,弥甚耳 垢:耻辱
B.以其狂惑 通:抒发
C.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遗漏
D.于是论其文    次:次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口语遇遭此祸 曼辞自饰
B.重为乡党笑    此人皆意有郁结
C.退深惟曰 孙子膑脚,论兵法
D.然后是非定    喟然而叹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当情浓事切之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既是叙述又是抒情,使人读之唏嘘。
B.甲文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心情,并陈说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悔恨、妥协,是现实压迫之后的情感折射。
C.乙文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D.乙文略述司马迁的处境、情感与心志,可与《报任安书》中“草创未就,会遭此祸”“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等内容映照,文字精微,思想深沉。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2)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小题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余 先 周 室 之 太 史 也 自 上 世 尝 显 功 名 于 虞 夏 典 天 官 事 后 世 中 衰 绝 于 予 乎 汝 复 为 太 史 则 续 吾 祖 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4 12: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累,蓬是一种小草,风吹根断。张守节《史记•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
B.关令尹喜,字文公,号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将军、教育家,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
D.孝文,汉孝文帝是刘恒,“孝文”是其谥号,其庙号是太宗,在古代,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祖,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学识渊博,写了 5000多字《道德经》,还曾预言“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楚霸王就会出现”。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罪
B.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迎接
C.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其身之可爱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填然鼓,兵刃既接
B.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不心服
D.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河,是指黄河。这里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与今天的河北省不同。
B.为寿:是指祝寿。在某人的生日庆典上敬酒,祝愿生日快乐。
C.参乘:乘,四匹马拉的车。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关:这里是指函谷关。本文中提到的关中,就是指函谷关以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刘邦的诚恳道歉,项羽也以坦诚相待,主动告诉他曹无伤和自己暗中往来的事情。
B.宴会中的座次暗藏玄机,充分暴露了项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缺陷。
C.范增作为项羽集团的重要人物,对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项羽对他却没有言听计从。
D.樊哙虽然是一介武夫,但面对项羽,言辞上有礼有节,滴水不漏,充分体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付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以上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汉十二年秋,黔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回:“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日/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B.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C.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D.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至清,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图书,文中指地理图册、文书档案,“律令”和“图书”是秦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料。
C.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D.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情趣不凡。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表现出与诸将不同的情趣。
B.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曾经举荐韩信:萧何素来与曹参不和,汉惠帝询问萧何在萧何百年之后能否让曹参行相国之权,萧何认为人选合适。
C.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购罝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D.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示自己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2)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⑵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2】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他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有:
__________、_______。后文写他“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