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
B.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贵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
D.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本义指交战的回合;此处指倾覆,打败。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多次打败其他的诸侯国,让战败国臣服,并逐渐成为霸主。 |
B.世禄,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
C.四维,是指维系国家的思想道德准则,即礼义廉耻,管仲认为,如果不能厉行礼义廉耻这治国的四大纲纪,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
D.苞茅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一带。楚王在这一带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贡品,就有这种茅草,主要用于缩酒祭祀。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在交友上十分感激鲍叔牙,认为鲍叔牙是最了解他的人齐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 |
B.管仲在经济上重视发展贸易,认为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主张与现代“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基本吻合。 |
C.管仲在施政上注重顺应民心,认为颁布政令需要因势利导。管仲认为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老百姓需要的,就应该满足他们;老百姓反对的,就应该革除。 |
D.管仲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伐不敬。管仲被称为贤臣,然而孔子却因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小看他,司马迁引用古语支持孔子的看法。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