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弘智,洛州新安人。后魏车骑大将军肃孙。父玄轨隋陕州刺史。弘智早丧母,事父以孝闻。学通《三礼》、《史记》、《汉书》。隋大业中,为司隶从事。武德初,大理卿郎楚之应诏举之,授詹事府主簿。又预修《六代史》。初,与秘书丞令狐德棻、齐王文学袁朗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转太子舍人。贞观中,累迁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以疾出为莱州刺史。弘智事兄弘安,同于事父,所得俸禄,皆送于兄处。及兄亡,哀毁过礼。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寻起为光州刺史。永徽初,累转陈王师。高宗令弘智于百福殿讲《孝经》,召中书门下三品及弘文馆学士、太学儒者,并预讲筵。弘智演畅微言,备陈五孝。学士等难问相继,弘智酬应如响。高宗怡然曰:“朕颇耽坟籍,至于《孝经》,偏所习睹。然孝之为德,弘益实深,故云‘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是知孝道之为大也。”顾谓弘智:“宜略陈此经切要者,以辅不逮。”弘智对曰:“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微臣颛愚,愿以此言奏献。”帝甚悦,赐彩绢二百匹、名马一匹。寻迁国子祭酒,仍为崇贤馆学士。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曰宣。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旧唐书·赵弘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B.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C.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D.事寡嫂甚谨/抚孤侄/以慈爱称/稍迁太子右庶子/及宫废/坐除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小。
B.《孝经》,中国古代道家的伦理著作,道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有百家。
C.讲筵,特指天子的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讲授内容各代不同,多是实用性很强的经典。
D.祭酒,原意是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条神,为一种荣誉。东汉时成为学盲名,隋以后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国子监祭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弘智深受重用。他出身名门,德才兼备,大理卿郎楚之曾举荐他,他被任为詹事府主簿,后又升迁为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土。
B.赵弘智精研典籍。他精通《三礼》《史记》《汉书》,并参与编修《六代史》《艺文类聚》等史书;对于《孝经》,更是偏愛,反复翻阅,并弘扬孝德。
C.赵弘智以孝闻名。他不但《孝经》传讲得好,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仅对父亲非常孝顺,而且能侍奉哥哥、抚恤嫂子和侄子。
D.赵弘智学识渊博。他曾在百福殿宜讲《孝经》,听讲者中不乏名人学者:面对学士们的问难,他都能回答得像回声一样迅速。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2)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6 07:4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大喜。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唯公所意,谁敢不从?”真卿借兵千人。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真卿上疏曰:“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何则?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其激切如此。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曰:“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B.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C.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 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D.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科: 科举考试用语。唐宋进士分甲乙科,唐代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云:“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B.辅车: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此处比喻事物处于次要的位置关系。《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C.郎官:郎官是古代官名,盖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隋唐以后,郎官多指六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
D.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高寿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很有远见。他在平原任职期间,预料安禄山要反叛,提前以久雨毁坏城墙为借口,修缮城墙,疏浚加深护城河;又暗中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最终在安禄山反叛时,保住了平原城。
B.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并尊颜真卿为长者,并说清河县积蓄多,积蓄够颜真卿用三次。
C.颜真卿忠于朝廷。元载任用私党,害怕被别人说坏话,就提出有事先向长官报告,再由长官报告宰相,最后宰相报告皇帝。颜真卿对此激烈反对。
D.李希烈反叛,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出使晓谕李希烈,最终颜真卿为李希烈所杀,德宗下诏对他的忠诚给予很高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2)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雄之长子也。隋仁寿中,累除甘州刺史。恭仁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文帝谓雄曰:“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朕举得人,亦是卿义方所致也。”大业初,转史部侍郎。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荻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谓曰:“我闻破陵之阵,唯卿力战,功最难比。虽知卿奉法清慎,都不知勇决如此也。”时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等皆受诏参掌选事,多纳贿赂,士流嗟怨。恭仁独雅正自守,不为蕴等所容,由是出为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时天下大乱,行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还江都。高祖甚礼遇之,拜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素习边事,深悉羌胡情伪,推心驭下,人吏悦服,自葱岭已东,并入朝贡。未几,遥授纳言,总管如故。俄而突厥颉利可汗率众数万奄至州境,恭仁随方备御,多设疑兵,颉利惧而退走。属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作乱,朝廷惮远,未遑征讨。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恭仁悉放俘虏,贼众感其宽惠,遂相率执威而降。贞观五年,迁洛州都督。太宗曰:“洛阳要重,古难其人。朕之子弟多矣,恐非所任,特以委公也。”恭仁性虚澹,必以礼度自居,来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恭仁弟师道,桂阳公主,弟子思敬,尚安平公主,连烟帝室,益见崇重。后以老病乞骸骨,听以特进归第。十三年卒,册赠开府仪同三司,陪葬昭陵,曰孝。

(选自《旧唐书·杨恭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B.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C.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D.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部分游牧民族首领的尊号。
B.尚公主,尚指仰攀婚姻;尚公主意即和公主成婚。文中公主出嫁称为下降。
C.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这是古代官吏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
D.谥号,古时专用于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恭仁身出名门,功业显赫。他出任地方官时,颇有政绩,且具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以至隋朝两代帝王都对此大加赞赏。
B.杨恭仁为人正直,坚守道义。他雅正自守,遭到裴蕴等人的排挤,因此出京担任河南道大使,但因被贼寇打败而未能到任。
C.杨恭仁熟知边情,深得人心。他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又能推心驭下,受到官吏和百姓的拥戴,后又吓退突厥颉利可汗。
D.杨恭仁才能出众,很受尊崇。他被唐太宗委以重任,授予洛州都督之职;他的弟弟和侄子都与皇室联姻,一门颇受赏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
(2)恭仁性虚澹,必以礼度自居,未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吐蕃方强。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姓,天下之幸也。”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也。”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因诏覃曰:“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时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
宝历初,擢京兆尹。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进工部侍郎。覃于经术该深,谆笃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以正其阙。”从之。覃虽精经义,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曰:“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又言:“文人多佻薄。”帝曰:“纯薄似赋性之异,奚特进士?且设是科二百年,渠可易?”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帝尝谓百司不可使一日弛惰,因指香案炉曰:“此始华好,用久则晦,不治饰,何由复新?”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B.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C.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D.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宴饮。即位之始,吐蕃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直言进谏,劝说穆宗不可沉湎享乐,而应警惕边患,加强军备。
B.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文辞。他以南北朝尚文辞而误政的历史来劝说皇帝,建议取消进士科,但皇帝没有同意。
C.郑覃擅长经学,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建议皇帝召集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六经》,并将经文刻写在太学的石头上,作为永久的准则。
D.郑覃晚年身体不好,皇帝特许他可以五天上一次朝。后来李德裕当政,打算引荐郑覃与他共同执政,郑覃坚决推辞,后来他接受了司空的职位,最后死在任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
(2)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B.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C.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D.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小题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项是
A.九宾是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即君王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接引来宾上殿。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行军司马,职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韩愈刻苦好学。他自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
B.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 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愬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
D.韩愈与别人交往,不因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资助的人有近十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得,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2)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用“孟、仲、季”来表示。
C.“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皆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D.“赠”指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的官职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的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门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徐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