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城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也称为“太守”。
D.东宫是古代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7 05:5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萧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全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囯,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岁余,每河东宁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冶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曰武侯。

(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怨/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B.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贬谪之意,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指京城。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
D.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臂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号常称 “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的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年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资官;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侨居始平。少有才干,两郡并举孝廉。安定皇甫商州里年少,恃豪族,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遂讽州以短召含为门亭长。会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下车擢含为别驾,遂处群僚之右。司徒选含领始平中正。秦王柬薨,含依台仪,葬讫除丧。尚书赵浚有内宠,疾含不事己,遂奏含不应除丧。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中丞傅咸上表理含曰:“秦王之,悲恸感人,百僚会丧,皆所目见。而今以含俯就王制,谓之背戚居荣,夺其中正。天王之朝,既葬不除,藩国之丧,既葬而除。藩国欲同不除,乃当责引尊准卑,非所宜言耳。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帝不从,含遂被贬,退割为五品。后为始平令。及赵王伦篡位,或谓孙秀曰:“李含有文武大才,无以资人。”秀以为东武阳令。河间王颙表请含为征西司马,甚见信任。顷之,转为长史。颙诛夏侯奭,送齐王冏使与赵王伦,遣张方率众赴伦,皆含谋也。后颙闻二王兵盛,乃加含龙骧将军。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伦所任,伦败,去职诣颙,颙慰抚之甚厚。含谏颙曰:“商,伦之信臣,惧罪至此,不宜数与相见。”商知而恨之。初,含之本谋欲并去乂、冏,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既长沙胜齐,颙、颖犹各守藩,志望未允。颙表含为河南尹。时商复被乂任遇,商兄重时为秦州刺史,含疾商滋甚,复与重构隙。商说乂曰:“河间之奏,皆李含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且河间前举,由含之谋。”乂乃杀含。

(节选自《晋书•李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B.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C.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D.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陈情表》中“察臣孝廉”即是此意。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中一种上行文书的名称,常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刺,有检核问事的意思。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含少有才干,得到举荐任用。李含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先受到陇西、始平两郡的推荐,后又得到郭奕的提拔重用。
B.李含依礼服丧,遭到诋毁被贬。秦王司马柬去世,李含按制度服丧除丧,却遭到存有私心的赵浚、傅祗等人的中伤诋毁,后被贬官。
C.李含富有谋略,深受上司信任。司马颙杀夏侯奭,派张方投赴司马伦等计策,都出自李含;被司马颙视为心腹,先后被封征西司马、龙骧将军。
D.李含志愿未遂,最终惨遭杀害。李含辅佐司马颙想使其掌管执政大权,但最终愿望还没实现,后在皇甫商的挑唆下,被司马乂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