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名词的活用
(1)晋函陵,秦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远 (________________
(4)济而设版焉 (________________
(5)既封郑 (________________
(6)与郑人 (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04 02: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惩:戒,克制。③ 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两释囚以成其好
(2)然则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宗职
(4)遂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知罃孤违蹇叔,贪勤民
B.子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C.寡君以为戮石铿然有声者
D.重为之礼归之吾从师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B.春秋时期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C.“东道主”,文中释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D.《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的事件和人物。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馈赠)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后)
D.因人之力而敝之(而:却,表转折)
遂拔以击荆轲以:就(或不译),表承接
【小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C.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D.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乙文中的荆轲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D.乙文中的秦武了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小题2】以下列句子遍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小题3】把文中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