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下列各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及作用。其:
(1)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与 (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
以:
(5)以其无礼于晋 (_______________)   (6)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
(7)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  (8)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______________
(9)以乱易整 (______________
焉:
(10)子亦有不利焉 (______________)   (11)焉用亡郑以陪邻 (______________
(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04 02:4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狄。——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注】①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②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之渝,攘公之羭 坚贞
B.归胙于公     祭肉
C.公祭之地,地坟 隆起
D.被此名也以出 蒙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与中大夫成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B.子其行乎 其皆出于此乎
C.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    吴之民方痛心焉
D.乃之梁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他却以自尽来表示抗议。
C.重耳和夷吾比较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又缺少正常的申诉渠道,在灾祸临头时通过外逃来保护自己。
D.骊姬为了能够让她的亲生儿子成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祸重耳和夷吾,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l)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
(2)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同类题2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2) 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
(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 (4) 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
(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6) 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福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尋: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物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江,日‘必颯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氏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节选自《赤壁之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英雄无用武之地 ⑥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A.①⑤/③④/②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⑥/③④②⑤D.①⑤⑥/③/②④
【小题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群臣侍殿上着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B.“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敬称,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名以示礼貌和尊敬。
C.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地区。
D.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在坐北朝南的位置,因而古人常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
【小题4】下列对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B.晋文公并不昏庸,他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思赐是不明智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可见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仁君。
C.大敌当前,形势危急,鲁肃预见到形势的发展,向孙权献计献策,积极推动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表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
D.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大悦”。
【小题5】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拔剑,剑长,操其  室:剑鞘
D.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 与:结交
【小题2】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东蛮和南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