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竟乃免。”
(节选自《左传》)
(注)胹:煮。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 辟:躲避。
B.靡不有初,克有终 鲜:少。
C.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趋:趋向。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事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C.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D.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反而多次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最终被臣下弑杀。
B.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C.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麂、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D.太史董狐在史书里面记载“赵盾弑其君”,是因为他认为赵盾没有尽到臣子保护君主的责任。“弑”字体现了“不隐恶”的春秋笔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4:0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同类题3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亡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
【小题2】下列各句词类活用与“既东封郑”相同的是(   )
A.共其乏困B.越国以鄙远
C.夜缒而出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 亦去之
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A.①④⑥/②③/⑤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⑤/③④⑦/⑥D.①④/②③⑤⑦/⑥
【小题4】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秦晋势均力敌,因为秦与郑结盟,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
D.《左传》、《公羊传》、《东周列国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秦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文段二: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财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感谢   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C.起不意 卒:最终   群臣之   怪:责怪
D.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厚秦王宠臣 遗: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而右手持匕首揕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②其无礼于晋
C.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 ②夜缒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八创  邻之,君之薄也
B.使杞子、逢孙、杨孙之    诸侯之列
C.封    晋函陵
D.越国以远 使使以大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郡县,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D.郎中,指宫中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小题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通过“辞”“许”两个动词,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烛之武,既有对曾经未得到重用的牢骚抱怨,也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B.晋侯忘恩负义,出尔反尔,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墙进行防御。
C.秦武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面对秦王他“色变振恐”,作为帮手,差点暴露,未能在荆轲行刺之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动的失败。
D.荆轲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秦廷行刺,惊险万分,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失措,荆轲追刺秦王不成,反被秦王击伤,但他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箕踞以骂”,傲视秦王。
【小题6】翻译下面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