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相关文段,完成题目。

(1)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2)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名也 君我降,与君为兄弟B.作八角亭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康由,革弊兴利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D.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属皆且为所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04 02:4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

①范文王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始终其志。公既殁, 后世子孙承其志,如公之存也。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觞桓子:罚桓子饮酒。②瘠:通“胔”,尸骨。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③段“尝有志于是矣”中“是”指
【小题3】第④⑤段说理采用了衬托的写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4】对第⑥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排比句是说明“予可无录也”。
B.“独高其义”点明作者写记的原因。
C.“因以遗于世”是说其事迹会遗失。
D.补述范文正公的行迹,对全文总结。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述范文正公救济全族人的具体方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煚,字通贤,天水西人也。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见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泪交集,惠达为之陨涕叹息者久之。及长,沈深有器局,略涉书记,周文帝引为相府参军事。

周闵帝受禅,迁硖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不从,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南乡所居,获其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亦遁。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再迁户部中大夫。周武帝欲收齐河南地,煚谏曰:“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以定。”帝不纳,师竟无功。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密奏曰:“徵自以罪重,惧死遁逃,若不北走匈奴,则南奔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免,煚卒不言。

及隋文帝践阼,煚授玺绂。进位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周文帝引为相府参军事。
(2)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然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君虽强本趣耕,而日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能以为治乎?

凡轻重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贵。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钟饷粮食,毕取赡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以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取材于《管子·国蓄》)

注释:①累:依附,攀附。②赓:抵偿;补偿。③钧羡:平均盈余。④趣:督促。⑤镪,钱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君其食  挟:挟制
B.岁有凶穰:丰收
C.谷有所也    藏:囤积
D.能以为治乎? 恶: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无不累上也 毕取赡
B.故善者执其通施御其司命 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
C.然人君非能散积聚    君虽强本趣耕
D.法令不行   凡轻重大利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有余而制不足:占据国家的盈余控制民间的不足
B.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爱护民间
C.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利用百姓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
D.以重射轻:用较高价格购取廉价的商品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②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
【小题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管子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 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度通,元礼直入宫,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据的制度。
B.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们多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是,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是,裴蕴严法究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
②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时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后表请舍宅以为寺。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

(注释)①扈从:跟从,随从。②喑:哑嗓,不能发声。③行在所: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于上座_____________ (2)当代词客,前身应画师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贼陷两京,驾出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历史事件有关。
【小题3】根据文中“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这句话,从本学期早读“王维专题”中选择一首诗,分析诗中的这个特点。
【小题4】翻译并回答相关问题
(1)翻译: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
(2)“独维得免”的原因,依照文意至少有以下两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维才能出众的一组是______
①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
②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③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
④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
⑤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
A.①④B.②⑤C.③④D.④⑤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公主请王维上座,是因为王维独奏的《郁轮袍》正是公主所讽诵的,而《郁轮袍》又是王维自己的佳作。
B.安禄山逼王维到洛阳,把他拘留在普施寺,是因为安禄山非常嫉妒王维的才能。
C.曾经有人拿了按乐的图画给王维看,王维应答准确,说明王维对音乐非常精通。
D.王维除了善属辞,工草、隶,闲音律,通诗善画之外,还笃信佛教,吃蔬着素,足见其受佛教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