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延广①,初在襁褓中,遭王景崇之难②,乳母刘氏子代延广死,行丐抱持延广至京师,还父仁矩。仁矩历通、祁、雄三州刺史,悉以补牙职。仁矩在雄州日,虏数十骑白昼入州城,居民惊扰。延广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射杀其酋长一人,斩首数级,悉禽其余党,持首级以献,仁矩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监军李汉超以闻,手诏褒美,锡赉甚厚。太平兴国初,出护延州军兼缘边巡检,善抚士卒,下乐为用。会西北戎入寇,边人扰乱,求可使微巡者。近臣言:“延广将家子,习边事无出其右。”延广时被病,强起之,充同、鄜、坊缘边都巡检使。戎人闻延广至,不敢复为寇乱。叛卒刘渥啸聚亡命数百人,寇耀州富平县,谋入京兆,所过杀居民,夺财物,关右骚然。延广率兵数百,自间道追之,会渥于富平西十五里,渥众千余人,相持久之。渥素惮延广,传言:“我草间求活,观死如鸿毛耳,侯公家世富贵,奈何不思保守,而与亡卒争一旦之命于锋镝之下?”延广怒,因击之,挺身与渥斗大树下,断其右臂,竟杀渥。渥素号骁勇无敌,既死,贼众辟易不敢近,乘势大破之,关右晏如。上嘉之,擢拜崇仪使。淳化二年,李继迁扰夏台,会赵保忠阴结继迁,朝廷命骑将李继隆率兵问罪,以延广护其军。既而夏台平,保忠就缚。诏书褒美,赐锦袍银带。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言讫而卒,年五十。上闻之为出涕,赗赙甚厚,以其子为六品正员官。

(选自《宋史·列传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侯延广:北宋名将侯益之孙、侯仁矩之子。②王景崇之难:侯益驻守凤翔,王景崇要谋反,侯益、候仁矩逃入京师汴梁避难,王景崇将侯益留在凤翔的家人七十多口斩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B.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C.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D.至道二年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疾己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寸功以报上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襁褓,“襁”指背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以“襁褓”代指婴儿。
B.牙职,“牙”指牙旗,军旗的一种。牙职即牙前将校级武职,古代为军中的低级武官,
C.关右,古时习惯称西方为右,如山西又称山右,“关右”应指关西,即函谷关以西地带。
D.《宋史》,为二十四史之一,与北宋司马光负责编撰的《资治通鉴》属同一史书体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延广世出名门,经历传奇。他的祖父父亲均为当时名将,在“王景崇之难”中,乳母刘氏舍已命相救,他才回到父亲身边。
B.侯延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他曾带领几名骑兵斩杀入侵雄州的敌人首领,并活捉全部余党,还剿灭了以悍匪刘渥为首的叛乱。
C.侯延广素有威名,深得人心。他善于安抚手下的士卒,部下很愿意为他效命。戎人侵扰边境,听到侯延广要来,便不敢再犯。
D.侯延广一心为国,尽忠职守。他曾带病坚持巡视边境,平定悍匪叛乱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临终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报效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矩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监军李汉超以闻,手诏褒美,锡赉甚厚。
(2)渥素号骁勇无敌,既死,贼众辟易不敢近,乘势大破之,关右晏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1 09:5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轼”与“子瞻”是相反关系。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C.冠是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他通晓经书、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千言。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让富民们先出城躲避。
C.苏轼文章出众。他得力于天赋,文章博大丰富,称雄百代。
D.苏轼仕途坎坷。他忠心耿直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卒全其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2)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张衡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悌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 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言备边之事,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

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咸言边事,又特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处?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悌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疾,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B.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C.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D.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学官称谓。自宋始在武学、宗学、律学、医学等科设置教授传授,以传授学业。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不依附龙大渊,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B.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八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C.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提到边防的事。
D.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
(2)中自使还,每进见咸言边事,又特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ì):埋葬。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创开隙 边:边境B.传四方 首:首先
C.不国计才 恤:担忧D.于是诏纲人 亟:急忙
【小题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众脔而磔之B.顷之,东具冠带出
C.四明李猷瘗之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小题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治平中,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注)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近幸而屈公法 私:偏爱
B.此事不宜优游     优游:犹豫
C.父忧    丁:遭逢
D.今为陶奎 绌:通“黜”,揭发……短处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B.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C.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D.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因此非常器重他。
B.彭思永论事时,皇帝想知道有关举报信息的,吴奎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信息了。
C.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因韩琦被免去相位而出任青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2)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