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元,是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每月分为两段,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清明、谷雨是三月的两个节气。
C.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始设于京师。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同时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D.会试,也称“春闱”,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2 10:4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B.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 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 ,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见孚,咸曰:“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累迁兼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迁左丞。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邻州号曰神君。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兄祐为防城都督,兄子礼为录事参军。荣欲先害子礼,孚请先死以赎子礼,叩头流血,荣乃舍之。又大集将士,议其死事。孚兄弟各诬己引过,争相为死,孟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荣曰:“此魏之诚臣义士也。”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颢平,封孚万年乡男。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太常卿刘芳请别营造,久而方就。复召公卿量校合否,论者莫有适从,登被旨敕,并见施用。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臣至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云承前以来,器象差位,调律不和。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妙解声律,特复称善。孚性机辩,好酒,貌短而秃。周文帝偏所眷顾,尝于室内置酒十瓨,瓨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戏孚。孚适入室,见即惊喜,曰:“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因持酒归。周文帝抚手大笑。后迁太傅。,帝亲临,百官赴吊。

(节选自《北史•元孚传》)

(注)①葛荣:北魏时期河北起义军领袖。②瓨:长颈的瓮坛类容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B.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C.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D.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丞”和“右丞”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文中的尚书左丞官职应高于尚书右丞,这与古代都以右为尊位不同。
B.“农桑”指耕种和种桑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这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表”和章、奏、议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但功用略有区别:表以陈情,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议以执异。
D.“薨”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孚享有美名,深受他人赞赏。他年少时,游肇、高聪、崔光等人就夸奖他会成为榜样人物,他的敌人也称赞他是魏国的诚臣义士。
B.元孚关心时局,治政赢得民心。朝政混乱时,他通过献书想匡救时政;担任冀州刺史时,一些原先对抗官府的人也都主动为他效命。
C.元孚履职尽责,工作得到肯定。任职监仪注,他带人实地调查,亲自校验,解决了乐器缺损的问题,连通晓音乐的官员也称赞他做得好。
D.元孚机敏善辩,妙语解除窘境。他身材矮小且秃头,喜欢喝酒,在周文帝想借此戏弄他的时候,他巧妙避免了兄弟无礼带来的尴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后为葛荣所陷,为荣所执。
(2)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