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蠹(节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B.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C.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D.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是夏朝以前有盛名的君主,通过禅让的方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B.大父,即祖父。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
C.西戎,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
D.干、戚,古时的两种翻土农具。执干戚舞,是指远古之人手执干戚进行的舞蹈,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认为,只有采取崇尚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然后再武力征服,才可以让少数民族心服。
B.作者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一味效法古代圣王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C.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代和当今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与时俱进的观点。
D.本文引用守株待兔的事例是为了讽刺头脑僵化,不懂变通的人,具有讽喻的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5 07:3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極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西私其外,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馬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還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軌,莫如法。厉官威民,遜淫息,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①氓:通“泯”灭,尽。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群臣官吏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务:从事,致力
B.故得失有法度之制者 审:明白,知道
C.上智捷举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中:合乎
D.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是负薪而救火也 他植者不然。
B.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亡国之廷无人   置杯则胶
D.大臣务相尊,不务尊君   故舍汝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同类题3

义于名而利于实

《韩非子》

人为婴儿也,父母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薄,父母怒而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翻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畴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

(简注)
①谯:意同“诮”,责备。②卖庸:出卖劳动力。庸,古同“佣”。③费家:花费家中的用度。④布:指钱币。⑤菁茅:香草名。古代祭祀时用以缩酒。
(阅读指要)

韩非子认为做事仅仅利己,就很难将事情做好,即便父子也会离心离德,互相怨恨,如果在客观上实现利人,最终也可达到利己的效果,那么连地处蛮荒的越国也能相处和睦。对于利益的取得要讲究策略,“行事施予”方可为利,“义于名而利于实”,言利合理,取之有道,可谓一语中的。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母怒而之(______) (2)庸客致力而耘耕者(______)
(3)怒而之(______) (4)还袭蔡(______)
【小题2】下面对文中两组加点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之简 ③调布而求钱者
②其供薄  ④则越人
A.两个“养”意思相同,而两个“易”意思不同。
B.两个“养”意思不同,两个“易”意思相同。
C.两个“养”意思不同,两个“易”意思也不同。
D.两个“养”意思相同,两个“易”意思也相同。
【小题3】第一段中父和子“或谯或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两段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小题5】韩非子是先秦_____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从两则故事来看,他主张将人的_____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而不是像儒家那样高举道德的大旗,“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论语·里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构木为巢,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其耒而守株,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小题1】下面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圣人  作:劳作
B.世之事  论:研究
C.因其耒  释:放下
D.复得兔  冀:希望
【小题2】下列对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民少禽兽众 ②因释其耒守株
③是圣人不期修古 ④构木为巢,避群害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以古之圣贤为例,强调世事一直都在发展变化,没有任何一种政治措施可以永远有效,因此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也是在说明不要死守教条,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适时变革。在内容上与上文有重复之嫌,故可略去。
C.韩非子在文中提出的“不法先王”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D.“守株待兔”的故事,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它确实能够起到启发人、教育人的作用,并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⑵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