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崇宪,字履常,淳熙八年以取应对策第一.劳宪初仕为保义郎、监饶州赡军酒库,换从事郎、抚州军事推官。父汝愚既贬死,海内愤郁,崇宪国门自处,居数年,复汝愚故官职,多劝以仕、改举议郎、知南昌县事,奉行荒政,所活甚众。升籍田令,制曰:尔先人有功王室,中更谗毁思其功而求其子,国之典也。“崇宪拜命感泣,陈疏力辞,以为先臣之冤未悉昭白,而其孤先被宠光,非公朝所以劝忠孝、厉廉耻之意。”饿改监行在都进奏院。请外,知江州.郡民岁苦和籴,崇宪疏于朝,永蠲之。且转弃旁郡谷别廪储之,以备岁俭。瑞品民负茶引钱,新旧累积,为缗十七万有奇,皆困不能偿,死则以责其子孙,犹弗贷。会新券行,视旧价几倍秘,崇宪叹曰:”负茶之民愈困矣.“亟请以新券一偿日券二,诏从之。盖受赐者千余家,刻石以纪其事。修陂塘以广溉灌,凡数千所。初,汝愚捐私钱百余万创养济院,俾四方宾旅之疾病者得药与食,岁久浸移为它用。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以兵部郎中召,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边民相什伍,寇至则鸣鼓召众,先后掩击,俘获者赏,不至者有惩。先是,部内都邑有警,辄移统府兵戍之,在宜州者百人,古县半之。崇宪谓根本单虚,非所以室奸萌,乃于其地各置兵如戍兵之数,而敛戍者以归。邕为边要害地,自狄青平侬智高,所以设韩捍)取防者甚至,岁久浸弛。崇宪条上其议,朝廷颇采其言,然未及尽用也。

(节选自《宋史·赵崇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B.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C.崇宪至/寻修复/立规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D.崇宪至/寻修复/立约数十条以愈疾之/多寡为赏罚/弃儿于道者亦收/鞠之/社仓久敝/访其利害而更张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是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通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
B.荒政是灾荒时采取的增加粮食生产、调节粮食供求、减轻灾民负担的政策。
C.和籴是封建时代政府按人按户强制收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是百姓的负担。
D.什伍是古代户籍编制、参照军队基层建制,五人为伍,十口为什,相连相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崇宪父冤未白,力辞升迁。他的父亲遭贬而死,后朝廷恢复其原任官职,并提拔任用赵崇宪,他认为这样有违朝廷劝励本意,上书推辞。
B.赵崇宪革除苛政,深得民心。担任江州知州期间,为解百姓钱粮之困,他上疏朝廷废除和籴之政,建设仓库储存粮食以防欠收,百姓立碑纪念。
C.赵崇宪秉承父志,扶危济困。他修整恢复父亲捐钱创办的养济院,制定奖惩措施,收养救济那些流落街头、身患重疾或贫穷潦倒的人。
D.赵崇宪镇抚边事,保境安民。担任广西经略期间,他积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军民力量,加强内外防范,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有功王室,中更谗毁,思其功而录其子,国之典也。
②先臣之冤未悉昭白,而其孤先被宠光,非公朝所以劝忠孝、厉廉耻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4 12: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宋史 陆游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B.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C.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D.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生经会试后,及第者统称进士,皆赐出身,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D.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古代,长江流域各段有很多特定称谓,“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为长江之外的意思,相对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而三国时期的江表一般指江东孙氏的统治地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其次,秦桧大怒而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
B.陆游请求以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璘之子吴挺掌兵,因为吴挺骄傲放纵,如果立有战功,会更加难以驾驭。等到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
C.嘉泰二年(1202),因为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完成,皇上任命陆游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之职,免去上朝请安,之后还兼任秘书监。
D.陆游被起用知严州,临行向皇帝辞行,皇帝告诉他严州山水秀丽,在空暇之时可以以诗文自娱。这表面上看是对陆游的关心,但这实际上表明陆游并未受到皇帝的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2)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生徒众多。他与尹焞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任用。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上议。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立刻驳回了诏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元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n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十八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二十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赐馆职半赙。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学者至今尊其书。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弟戩。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B.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C.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D.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
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载抱负远大,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曾以书信拜谒范仲淹并得到范仲淹的告诫。
B.张载治理有方,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张载学问深厚,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D.张载清贫守道,隐居时穿破衣吃蔬食;死后没有钱财办理丧事,由他的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后事,翰林学士许将请求追加赠赐优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⑵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