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己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忧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出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送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必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困,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触船待,于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土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賜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日:“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壁:   (2)溃:   (3)属:   (4)购:   (5)德: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2)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4 12: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矩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B.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C.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D.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西汉人。其祖父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曾跟李牧共同带兵打仗。汉武帝时,有人举荐冯唐为官,但当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难再出仕。所以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B.中郎,郎官的一种,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同为汉代人的苏武曾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张衡曾官拜郎中,担任的都是性质一样的官职。
C.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之句,用的就是文中魏尚之典,希望自己能成为像魏尚那样的贤臣。
D.景帝为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的父亲。景帝与父亲文帝一起继承汉业,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史称“文景之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重视人才。他多次听高祛说赵国将军李齐贤能,十分向往;后来听冯唐说到廉颇、李牧,更是倍感遗憾。
B.冯唐敢于直言。他曾两次当面指出文帝不能任用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让文帝十分恼火。
C.冯唐对治国颇有见地。他告诉文帝应向古代的国君学习,充分地信任官员,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自主权。
D.冯唐士宦文帝、景帝两朝,武帝时过于年老不能做官,他的儿子因此得以任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2)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子房,其先韩人也。韩国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桡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奏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布出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祖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祖,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字,是古时成年后取得表字,字和名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C.高祖,为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皇太后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后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局势,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朝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桡下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思虑周全。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时,他劝止了汉王;当汉王封,赏他时,他拒绝了重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作此以诫成王。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B.作牧誓/破殷/入商官/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工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C.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D.作牧/替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也称作“即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指的是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
B.“崩”也称作“驾崩”或“山陵崩”,是对中国古代帝王死亡的隐讳的说法。
C.“襁褓”一词其本意为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古代以此泛指1岁以下的幼童。
D.“国”,在周代指天子所统治的天下,等于现在说的“全国”,此处就是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且恭敬孝顺,为人笃厚仁慈。在文王在世时,他就是如此;在“三王”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去世之后,他极为感念追怀,也是这种品性的明证。
B.周公旦尽心国事,极力辅佐君王。周武王时虽然封到了少吴故墟曲阜一带去做鲁公,但是他只让儿子去接受封赐,自己却留在了都城全力地辅助武王。
C.周公旦礼待贤士,致力招来贤才。为了迎接贤才,他常常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又常常在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真正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
D.周公旦功劳很大,深受君王敬重。他辅佐武王处理国政;帮助国家平定反叛;成王执政后,他写作品来警戒;死后成王把他葬在文王的墓旁以示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2)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    宗:尊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首阳山 ②贪财货,好美姬
B.①积仁洁行如此饿死 ②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①亦各从志也 ②吾还也
D.①岂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具告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2)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