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    宗:尊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首阳山 ②贪财货,好美姬
B.①积仁洁行如此饿死 ②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①亦各从志也 ②吾还也
D.①岂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具告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2)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07:4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完璧归赵  请:请允许我
B.秦贪,其强  负:凭借
C.强秦之欢   逆:背叛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谢:道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城求璧而赵不许 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赵王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归璧
D.相如持璧却立 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离开
B.臣等不肖,请辞去 没有才能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具备
D.顾吾念之 回头
【小题2】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翻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翻译:士卒们相互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C.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翻译:今天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恐惧什么呀!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黄金也能刻出孔。
【小题3】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第二段文字的特点,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学习只要不断积累,细水长流,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B.学不可以已;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终身学习。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B.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C.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D.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在文中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适”,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顿首即叩首,头叩地而拜,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
D.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方生效。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B.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C.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D.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2)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理,法官。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之    相:他,代其父B.王赦其罪,上也 惠:恩赐
C.不其父  私:偏袒D.其父而还自系焉 纵:放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伏罪 子治事矣
今过听杀人,罪死 王赦
A.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阿避:指阿谀和逃避
B.夫以父立政,不孝也  立政:指树立政绩
C.废法纵罪,非忠也    废法:指废除法律
D.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傅:指把罪责推给别人
【小题4】“过听杀人,自拘当死”在文中的意思是
A.过分听信别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B.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C.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D.过分听信别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小题5】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维护了法纪的尊严。
B.石奢为官清廉,李离严守法纪,二人都值得称道。
C.石奢清廉正直,李离勇于自责,后者更值得称道。
D.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以保住自己的名誉。
【小题6】翻译:
(1)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B.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C.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D.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它由《周礼》地方官之长大司徒演变而来,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
B.“冠军”一词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宋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汉代,冠军一词继续沿用,霍去病曾以战功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C.“社稷”,土神和灶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灶神,即祭拜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本纪”,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在《史记》中,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兵败定陶之后,楚怀王亲任统帅,并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B.在进军战略上,项羽认为应该里应外合,快速出击,而宋义坚持坐山观虎斗,相机而为。
C.项羽认为钜鹿之战关系国家安危,而被楚怀王委以重任的宋义贪恋私利,将辜负所托。
D.项羽斩杀宋义后,借口奉了楚王的命令,并在群龙无首之际被推举为上将军,取代宋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