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在“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一句中,“卒”表示“终于”“最终”,“短”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⑵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4 05: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乙)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沛公欲关中(_______) (2)不如善遇之(_________)
(3)沛公其计(_________) (4)见项羽(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令将军与臣有郤B.无内诸侯军
C.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D.不然,籍何以至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

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高帝曰:“置之。”乃通之罪。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信言不用蒯通计____(2)教淮阴侯反乎____(3)然,臣教之____(4)乃通之罪_____
【小题2】句子翻译
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小题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喜且怜之/天下……者甚众    ②诏齐捕蒯通/释通之罪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小题4】对蒯通,高祖由最初的想“烹之”到最终的“置之”,关键在于蒯通自己的一番辩解。蒯通是如何为自己辩解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蒯通的话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来简化为成语______________;“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来简化为成语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祖常徭咸阳   徭:服徭役
B.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与……交好
C.从之客,因家焉 家:安家
D.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坐:坐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六国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货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日:“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季,兄弟排行中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文中“季子”是苏秦嫂子对他的尊称,意为“小叔”。
D.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深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当面讥笑他。
B.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高贵,以百金偿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子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软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B.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C.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D.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文中即指相关主管官吏。
B.斋戒,一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二指八关斋戒,是为佛教用语。
C.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以示崇高礼遇。
D.缪公,“缪”通“穆”,秦缪公即秦穆公。“缪”是谥号,谥号是用来赞扬死者生前功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便略施小计,谎称“璧有瑕”,将璧收回。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利用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于是秦王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提出须秦王“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要求,皆是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泰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2)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