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 / 本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情 / 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B.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本 / 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 / 情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C.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本 / 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情 / 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D.廷尉持天下平 / 京师诸夏 / 本法且不行 / 何以示万国 / 请自今非 / 情法实不相当/ 毋得辄请 /
【小题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C.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D.告庙,天子或者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2)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6 10:4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愚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扁:秦和、扁鹊,都是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B.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C.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D.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京,这里指西安,我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东汉隋唐长安叫西京。
B.移书,亦称“移”“移文”,是种平行文种,多用于晓谕和责备,重在改变对方看法。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之一。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朝廷官员因父母去世而居丧期间,必须离职回乡守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当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到贬谪时,他作诗讥讽高若讷;当余靖、欧阳修、王素获得重用时,他却作诗称贺。
B.蔡襄心忧国事。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他认为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并不能使天下太平。
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宫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实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2)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桢久在,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B.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C.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D.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2)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而日食,犹废;况谪见(注)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迁镐工部侍郎。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注释:古代迷信认为异常的天象是上天对人的谴责﹐出现灾变的征候谓之"谪见"。
【小题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解褐——入仕
B.称旨——称赞皇帝旨意
C.从幸——跟从皇帝到
D.燕居——闲居
【小题2】下列对虚词的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旁亲讼——为 ……所,表被动
B.因命锡镐——介词,拿,把
C.每得异书,多召问——代词,代书中内容
D.多挈醪馔待宾友——表示目的关系,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是“五经”之一,全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点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B.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C.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D.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聪敏强记,少有才华。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奇伟。欧阳修也认为他的文章很是奇异。
B.曾巩面对灾疫,处理得法。越州遇收成不好,他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江西大疫,他命各县镇、驿站,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讨安南时,他事先准备好供应军队之所需,不扰民;担任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
D.曾巩除盗安良,治理有方。掌管齐州时,既调动百姓参与铲除奸盗,又善待自首的盗贼,还设计谋抓住了一个尤其凶残的不听招降的盗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