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瑷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神宗曰:“朕亦疑之。”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①行,觉奏条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②,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民患。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连徙亳、扬、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③,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何如?”曰:“死。”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选自《宋史·孙觉传》,有删改)
【注】①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青苗法的目的是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以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但事实上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后于神宗去世后废止。
②常平钱:青苗钱。③胜衣:本义谓儿童稍长,能穿起成人的衣服;此处指少年。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州课民捕蝗输之官 ②松龄善其言
B.①有追呼抑配之扰  ②追亡逐北
C.①小学而大遗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①谨庠序之教 ②舞幽壑之潜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神宗询于觉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为天下笑者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非我也,兵也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不拘于时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A.①⑦/②⑥/③/④⑧/⑤⑨B.①⑥/②③⑦/④⑨/⑤⑧
C.①⑥/②⑦/③④/⑤⑧⑨D.①⑦/②⑨/③④⑥/⑤⑧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夜挟我东 /挟:挟持。
B.擢御史中丞/擢:提拔。
C.范氏富,盍已乎 /盍:何不。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小题4】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推其说下之他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惠卿即辩而有才/吾尝跂而望矣
C.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因利乘便
D.其一仅胜衣/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觉关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有利百姓。
B.孙觉有见识。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不明白。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趁机把孙觉逐出京城。
D.孙觉有德行、度量。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劝学》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3: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窦卞,彦法,曹州冤句人,进士第二,通判汝州。秦悼王葬汝,宗室来汝者众,服兵三千。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卞启关招谕之,曰:“汝曹特醉酒狂呼尔,毋恐。”众少定,乃密推首恶羁之,请于朝,诏潍致仕,悉配徙乱者。加集贤校理、知太常院,知绛州,开封府推官。方禁销金为衣,皇城卒捕得之,属卞治,以中禁为言。奏曰:“真宗行此制,自掖廷始,今不正以法,无以示天下,且非祖宗立法意。”英宗曰:“然。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正谓是也。”从其请。出知深州。熙宁初,河决滹沱,水及郡城,地大震。流民自恩、冀来,踵相接,卞发常平粟食之。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死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寻以请,诏许之。外间讹言水大至,卞下令敢言者斩。一日,复报大水且至,吏请闭门,卞不可,既而果妄。时发六州卒筑武强,陈卒惰,主者笞之,不服。卞曰:“厢兵犯将校,法不至重,然兴役聚工,不可拘以常法。”命斩之以闻,有诏嘉奖。还为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进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始,卞官汝时,与殿直王永年者相接颇厚,及在京师,永年求监金曜门库,卞为祷提举杨绘,绘荐为之。永年置酒于家,延绘、卞至,出其妻侑饮,且时致薄饷。永年以事系狱死,卿史发其私,卞坐夺职,提举灵仙观。,年四十五。

(选自《宋史·窦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B.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C.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D.郡守林潍以汝与其乡近因/使辇薪刍/铁石/致其家众怨愤谋杀潍/会日暮门闭/不果/遂挟大校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取字,供长辈呼唤,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供朋友称呼。
B.文王,即周文王,为一代明君,曾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在狱中写下《周易》一书。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财政收支等。
D.卒,古时称大夫之死为卒,其余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卞机智冷静,处事果断有方。由于郡守林潍私心而处事不当,激起众怒,酿成叛乱。对此紧急情况,窦卞巧妙应对,及时处治,平息了事端。
B.窦卞不惧权贵,办案公正严明。他在办理犯禁销金为衣案件时,查明为宫中人所为,于是上奏皇帝,请求依法惩治,以示天下,得到皇帝支持。
C.窦卞关爱百姓,心怀民生疾苦。在他出任深州知州时,所辖地区遭遇水灾及地震,百姓流离失所,他冒着获罪的危险以常平粮赈济各地受灾民众。
D.窦卞为政用心,处事颇有主见。对于大水将至、扰乱民心的谣言,他深知个中利害,处理果敢坚决;对于懒散且不服管教的陈州士卒,他严惩不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死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2)厢兵犯将校,法不至重,然兴役聚工,不可拘以常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宇说》, 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日 :“丞相岂奏 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 以弭天变。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言,宜付外参治。今属于同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 ,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帝日:“卿安所闻?” 对日:“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

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 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尝谓日:“章惇文字勿令绝。 次升退告王巩巩日:“君胡不云速臣耳且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且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电前旨,乃以巩语对。帝且:“然, 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徽宗立,召为侍御史。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 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卒,年七十六。

(选自《宋史·陈次升传》,有删改)

注①丞相:指王安石。②元祐是宋朝年号,元祐年间又反对新政的旧党在政,编辑元祐年间的文书意在打击元祐年间对新政有看法的朝臣。③蒿呼:臣下祝颂帝王,高呼万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绝,正确的一项是
A.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B.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C.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D.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设立在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历代最高学府的名称多有变化。
B.拼紳:把笏板插在大带间,绅,士大夫腰间東的大带。“播绅”引申为土大夫的代称。
C.陛下:官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样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延中的各级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次升敢于质疑。在解读王安石的《字说》时,陈次升大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认为王安石是在赞赏商鞅,为李斯辩解。
B.陈次升不附权责,当初张惇,蔡卞把陈次升安排到宪府,想利用他排挤贤人,但陈次升不依附他们,后来还提议削他们的权力。
C.陈次升拒绝拉拢。章惇等派人拉拢陈次升要陈次升说他们的好话,陈次升没有答应,章博等人趁机要上奏调他到河北任职。
D.陈次升被人诬陷。京城有乳婢设法陷害主人,陈次升对案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蔡卞诬陷陈次升诋毁先辈,要求贬谪陈次升。
【小题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考一言之失,致于健累,则前之诏令适所以误天下。
(2)升卿责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谋志,则亦何所不至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毎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欻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送者王回等。

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徳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B.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C.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D.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汉魏以后为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B.擢,是提拔之意;超擢,是指破格提拔。古代表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升、拔、陟、仕进、仕宦、晋等。
C.教授,是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也可以对私塾老师的敬称,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在本文中是指前者。
D.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邹浩擅长谋划,讲究善始善终。陕西守边有功,朝廷内外祝贺,邹浩则认为上战杀敌决定胜负和保持胜利都是不容易的,应该敕告将帅,不能因为屡次的胜利而麻痹轻敌。
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友人邹浩。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 ,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礼记·玉藻》说祭祀:“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以清听政。”这里的“路寝”意指古代天子的正厅。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2)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