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泰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合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9 10: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日:“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上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斫陈,萦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日:“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B.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C.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D.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是掌刑狱的官吏,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廷尉卿,或称大理、大理寺卿。
B.高庙,宗庙,也指庙号为“高”的君主,所指随文而定,本文指汉高祖刘邦。
C.弃市为古代刑法,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鄙弃。
D.免冠,指脱帽,古代尊卑异服,冠有法制,官吏戴礼帽,脱帽常表示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想辞官,却得到升迁。他因使用家中资财而做了骑郎,长期未调动便欲辞官,中郎将惜才替他申请升调;文帝赞赏他见解高明,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B.文帝欲提拔啬夫,被释之劝止。文帝询问虎圈情况,不满上林尉无对,啬夫见状,热心助尉,文帝赞赏并欲提拔,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
C.张释之随行至霸陵,进言获赞。他受到赏识,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视察陵墓工地,文帝认为陵墓坚固,不可能被打开,释之进言薄葬获认可。
D.文帝欲盗者灭族,释之却依法判案。张释之任廷尉,有人偷高庙玉环,他不怕批逆鳞、捋虎须,公正执法致文帝怒,但最终说服文帝与太后,获允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B.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C.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D.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拔、擢、陟、左迁。
B.关中,秦朝建都洛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C.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
D.三秦,指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分给秦军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得名。后也用作陕西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我行我素,恃才傲物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长安,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从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亦指官名。
B.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武王三年,王曰:“寡人欲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茂谓向寿曰:“子归,言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鲁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一人又告之,其母尚织自若也;又一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甘茂伐宜阳。五月不拔,王欲罢。甘茂曰:“息壤在彼。”因悉起兵击之,遂拔宜阳。武王卒,昭王立。甘茂言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寿等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去,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无所容迹。臣闻贫富二女会绩,贫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代因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厚其禄以迎之。”秦王即赐之上卿。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湣王曰:“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甘茂德王之赐,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室,周朝都城,周是中国古代第三个王朝,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B.曾参即曾子,孔子的弟子,相传《论语》主要由他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贽,从贝,与财富有关,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后也泛指礼物。
D.上卿,春秋时官名,战国时作为高级爵位,授予有大功于国的大臣或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能出众,长于兵事。他从师史举先生,通习百家之学;出仕后在攻取汉中和平定蜀地叛乱的战争中建立功勋,被秦王拜为左丞相。
B.甘茂善于辞令。他知道宜阳难以攻打,秦王决心容易动摇,因此借“曾参杀人”故事讽喻秦王,赢得秦王的支持,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C.甘茂因得罪权贵被迫出逃。甘茂将武遂归还韩国的建议被采纳,此事得罪了向寿和公孙奭,被向寿等人诋毁,最后不得不逃离秦国,投奔齐国。
D.甘茂被齐秦两国看重。甘茂在逃往齐国路上遇到苏代;苏代巧妙周旋于齐湣王和秦武王之间,最终使两国君主都任命甘茂为上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2)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之情,人事之,尽委之秦 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市朝者乎 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文原文。
(1)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