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日:“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上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斫陈,萦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日:“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B.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C.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D.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是掌刑狱的官吏,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廷尉卿,或称大理、大理寺卿。
B.高庙,宗庙,也指庙号为“高”的君主,所指随文而定,本文指汉高祖刘邦。
C.弃市为古代刑法,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鄙弃。
D.免冠,指脱帽,古代尊卑异服,冠有法制,官吏戴礼帽,脱帽常表示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想辞官,却得到升迁。他因使用家中资财而做了骑郎,长期未调动便欲辞官,中郎将惜才替他申请升调;文帝赞赏他见解高明,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B.文帝欲提拔啬夫,被释之劝止。文帝询问虎圈情况,不满上林尉无对,啬夫见状,热心助尉,文帝赞赏并欲提拔,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
C.张释之随行至霸陵,进言获赞。他受到赏识,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视察陵墓工地,文帝认为陵墓坚固,不可能被打开,释之进言薄葬获认可。
D.文帝欲盗者灭族,释之却依法判案。张释之任廷尉,有人偷高庙玉环,他不怕批逆鳞、捋虎须,公正执法致文帝怒,但最终说服文帝与太后,获允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0 05:4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D.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暮,胡兵终怪之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出塞,出东道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事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其李将军之谓也?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出,未也 辞:辞谢。
B.沛公则车骑 置:安排。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督之 过:责备。
【小题2】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了项羽的军营。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威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不受 让:命令
D.沛公其计 然:同意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各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地可尽也   王:称王,统治
B.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C.项伯杀人,臣之 活:使动,让他活下来
D.故来告良     幸:侥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良入,具告沛公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君安项伯有故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谁大王为此计者 约婚姻
【小题3】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类题5

名将吴起

司马迁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回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日:“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子立,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简注)①曾子:名参,鲁人,孔子门下的弟子。②猜忍:疑忌残忍。③贪:贪求功名。④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姓田,精通兵法。⑤亲裹:亲自捆扎。赢粮:舞余的粮食。⑥疽(jū):一种毒疮。⑦战不旋踵:打仗勇往直前。旋,旋转;踵,脚跟。不旋踵,意为奋勇不向后转。⑧尚:娶。古时臣娶君女叫“尚”。⑨害:畏忌。公叔自恃魏婿,而才不及田文,怕吴起不能安心处在他的下面,所以畏忌他。⑩节廉:为人洁身自好而有棱角。节,风节;廉,廉隅,有棱角。⑩试延:试探。延,逗引。
(阅读指要)

这篇小传主要记述了吴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吴起为将,与士卒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所以打仗时士卒勇往直前。魏国让田文为相,吴起认为自己功大,应居相位,所以很不高兴;当他与田文论功后,认识到自己不如田文,可见吴起还有自知之明。至公叔为相,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利用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性格,向公叔献计,挑拨武侯与吴起的关系,武侯果然中了奸计,他们的阴谋得逞。本文写出了一个性格瑕瑜互见的古代名将,文中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叙写生动形象,人物个性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鲁人或吴起曰(__________) (2)鲁君疑之,吴起(__________)
(3)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__________) (4)韩赵宾从(__________)
(5)明法审令,不急之官(__________)  (6)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遂杀其妻,以明不齐也   尝学于曾子,鲁君
子论功,可乎 魏文侯既卒,起其子武侯
A.两个“与”相同,两个“事”不同。B.两个“与”相同,两个“事”也相同。
C.两个“与”不同,两个“事”相同。D.两个“与”不同,两个“事”也不同。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皆出吾下,位加吾上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B.此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起有留心必受之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吴起见公主贱君也   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吴起去魏之楚原因的一组是(   )。
①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②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③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④武侯疑之而弗信也⑤吴起惧得罪⑥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2)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