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取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绩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 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博涉文史,尤隶书   工:擅长
B.所以诤臣必谏其 渐:渐渐
C.皇后自此未闻有:     愆:过失
D.不问外人    合:应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多采纳 ②素抱朴,少私寡欲
B.①首创奢淫,危亡渐 ②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谓矣
C.①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筹其事 ②厚敛雕墙
D.①帝乃立昭仪为皇后 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1)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2)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3)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4)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
(5)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6)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A.(1)(3)(5)B.(2)(4)(6)C.(4)(5)(6)D.(1)(2)(4)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2)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1 09:5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晋文公是重耳的年号,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年号。
B.名字,名是生下来不久时所取以供长辈呼唤;字则是举行冠礼时所取,以便在与人交往的场合用来自称。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例如屈原,名平,字原;项羽,名籍,字羽。
C.妾,伺候夫君的女子,其身份和地位低于正妻,有卑微、服从之意。古代女子自称“妾”或“贱妾”是对自己的谦称,属于第一人称。
D.己卯,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干,天干,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地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D.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徵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来拉拢魏徵。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小题2】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孟郊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云起,雍州万年人,隋开皇中明经举。尝因奏事,文帝问曰:“外间有不便事,汝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在帝侧,云起应声奏曰:“柳述骄豪,兵机要重,非其所堪,徒以公主之婿。遂居要职。臣恐物议以陛下官不择贤,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斯亦不便之大者。”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会契丹入抄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往讨契丹部落。契丹本事突厥,情无猜忌,云起既入其界,使突厥诈云向柳城郡,欲共高丽交易。既明俱发,驰骑袭之,契丹不备。炀帝集百官曰:“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举之。”擢为治书御史。云起乃奏劾曰:“内史侍郎虞世基职典枢要,寄任隆重;御史大夫裴蕴特蒙殊宠,维持内外。今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或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曰:“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判农圃监事。是岁,欲大发兵讨王世充,云起上表谏曰:“国家承丧乱之后,百姓流离,频年不熟,关内阻饥。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窃狗盗,犹为国忧。臣谓王世充远隔千里,山川悬绝,无能为害,待有余力,方可讨之。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今虽欲速,臣恐未可。”乃从之。
行台仆射窦轨多行杀戮,肆其凶暴,云起多执不从。隐太子四之死也,敕遣轨息驰驿报,轨乃疑云起弟庆俭、堂弟庆嗣及亲族并事东宫,虑其闻状或将为变,先设备而后告之。云起果不信,问曰:“诏书何在?”轨曰:“公,建成党也,今不奉诏,同反明矣。”遂执杀之。
初,云起年少时师事太学博士王颇,颇每与之言及时事,甚嘉叹之,乃谓之曰:“书生识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贵,然刚肠嫉恶,终当以此害身。”竞如颇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謇谔,正直敢言。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B.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C.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D.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就是通晓经学,汉武帝时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科目,唐朝时明经科与进士科同为科举基本科目,到宋神宗时废除。
B.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及司法刑狱等,其以尚书为主官,以侍郎为次官。
C.三司在不同朝代定位不同,唐合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管刑狱;五代、北宋合称盐铁、户部、度支,主理财赋。
D.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的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名始于西周,后来历代名称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他认为兵部侍郎柳述仅凭身份特殊官居要职却难以胜任,建议皇帝选择官员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
B.韦云起通晓谋略,用兵精妙奇谲。讨伐契丹时,他让突厥士兵诈称借道与高丽交易,使契丹军队疏于防范,然后攻其不备,最终大获全胜。
C.韦云起遇事冷静,善于审时度势。武德元年,朝廷要远征王世充,他认为时机未到,并且通过对朝廷内外时局的分析说服皇帝放弃了出兵。
D.韦云起嫉恶如仇,最终身死人手。太学博士王颇曾认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情会带来富贵,也会招致灾难,韦云起的人生结局不幸印证了此说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2)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小题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竟免深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殿下、圣驾、天子、寡人等。
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江表”。
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夷、戎、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三教珠英》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编写完成,徐坚也升任司封员外郎。
B.徐坚为人宽厚,敢于进谏。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以有违《月令》为由,上表劝阻皇上。皇上最终接受劝谏,韦月将被无罪释放。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在姚州西贰河蛮归降后,向朝廷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提出反对建议,后来蛮人果然发生了叛乱。
D.徐坚主动避嫌,辞去要职。他的妻子是当时的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凭借这一有利条件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没有被过深连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