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花部农谭》序
焦循
梨园共尚吴音,花部曲文俚质,余独好之。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殊无足观。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有删改)
注:吴音:特指发源于吴地的昆山腔。花部: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小题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小题2】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指的是 的《窦娥冤》、    的《汉宫秋》、    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小题3】与花部比较,焦循认为吴音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11: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①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②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褰(qiān):揭起,用手扯起。②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谥号“文成”。

【小题1】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B. 最近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C.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D.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没有后悔自己说出的话。。
【小题2】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唤父母,请求救火。
B.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C. 从四方一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D.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小题3】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向下看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
B. 天上的柱子,可以看见化城寺。
C.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小城就开始变化。
D.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水缸。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B.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者过也
C.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D.岂孔子之道大博/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①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②中求活计也。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胡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岂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为出处耶?用意别,则悲愉之景原不相贷,出语时偶然凑合耳。必求出处,宋人之陋也。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

(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删节)

注:①抟合:随意捏合。②圈缋:框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诗为文,重在立意,匠心独运,方能写出好作品。
B.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需要读者的细心体会 。
C.诗歌写景叙事,语言表达常带有偶然性,因而不可坐实求证。
D.相信“无一字无来历”,必求出处,体现了艺术追求的苦心孤诣。
【小题2】第二段多处引用诗句,其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作者评齐、梁和宋人的诗为“小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第三段中崔国辅的例子用来说明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老残游记序

清刘鹗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②。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残游记》自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粟  厌饱:厌恶吃饱
B.哭泣有两类   计:总计
C.其酒曰“万艳同杯”者  名:命名
D.有种教之感情   种教:种族宗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家人环绕,哭也号啕  皆出于此乎
B.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C.至逸乐也,善啼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必有吾同哭同悲者焉  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似乎在写一篇“哭论”。先发一通奇谈怪论,论述哭泣产生的原因:人的一生,以自己哭着出生开始,以家人哭着送终结束,哭泣贯穿生命的始终。
B.文章对“哭泣”和种类条分缕析,总结出“有力”“无力”两种,两种“哭泣”的区别在于其感染力,那么屈原、八大山人等的作品属于“无力”之哭。
C.本文在论述“哭泣时语言骈散结合、简明流畅,选用材料广泛丰富,自然动物、人伦生活、历史典籍顺手拈来,形象生动,自然成文,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是篇序言,说明写作本书是为了表达生当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由身世、国家、社会、种教之情感交织成的、不能完全用哭泣表达的无尽悲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2)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安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