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节选)
(宋·苏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节选)(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
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道理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拥有
D.不能灭六国而帝 帝:称帝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 其势弱于秦
C.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小题3】下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李桢的文章开头引述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B.李桢认为,六国与秦都是暴虐无异,六国灭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之所为。
C.苏洵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只要六国封赏礼待天下的谋臣奇才,并且“并力西向”,就能战胜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徜行仁义就可以王天下,这种说法与孟子王道仁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⑵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5 04:1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拙政园记

明文征明

槐雨先生王君敬止所居,在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中,稍加浚治,环林木。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园。

王君之言曰:“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余自筮仕抵今,馀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悴老退林下,为政殆有拙于岳者,此园所以名也。”

虽然,君于岳则有间矣。君以进士高科仕为名法从,直躬殉道,非久被斥。其后起旅废,迄摈不复,其为人岂龌龊自守、视时浮沉者哉?岳虽漫为闲居之言,而谄事时人,至于望尘雅拜,干没势权,终咎祸。考其平生,盖其未尝暂去官守以即其闲居之乐也。岂惟岳哉!古之名贤胜士,固有有志于是,而际会功名,不能解脱,又或升沉迁徙,不获遂志,如岳者何限哉!而君甫及强仕即解官家处,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究其所得,虽古之高贤胜士,亦或有所不也,而何岳之足云!所为区区以岳自况,亦聊以宣其不达之志焉耳。而其志之所乐,固有在彼而不在此者。是故高官胜仕,人所慕乐,而祸患攸伏。使君得志一时,而或横罹灾变,其视末杀斯世,而优游馀年,果孰多少哉?君子于此。必有所择矣。征明漫仕而归,虽踪迹不同君,而潦倒末杀,略相曹耦,不得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而独有羡于君,既取其园中景物悉为赋之,复为之记。

嘉靖十二年岁在癸巳五月既望,长洲文征明著。

《文征明文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起旅废  旋:不久
B.终咎祸 罹:遭遇
C.亦或有所不也 逮:等到
D.不得一亩之宫 顾:只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积水亘中  吾还也
B.环林木 手抚膺坐长叹
C.虽踪迹不同君 冰水为之而寒
D.复为之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仅以一郡悴老退林下,为政殆有拙于岳者,此园所以名也。
(2)考其平生,盖其未尝暂去官守以即其闲居之乐地。
(3)是故高官胜仕,人所慕乐,而祸患攸伏。
【小题4】根据选文第三段,概括王敬止和潘岳不同的人生境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矣 B乎 C耶    D也
【小题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D.③,④;②,①。
【小题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