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询《六国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父辈
B.霜露  暴:晒干
C.暴秦之欲无 厌:同“餍”,满足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奉弥繁 二虫又何知
B.至颠覆 圣人不凝滞
C.举予人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葬之
D.实亦百倍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秦欲壑难填,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9:5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料二子,亦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其外也  夺:改变B.亦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贤之相 好:喜欢D.不然,天下将其祸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事有必至,理有固 天油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风 侣鱼虾友麋鹿
C.二公料二子 皮不存,毛将焉附
D.固有欺世而盗名者 皆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B.期山东为三处。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中词性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国。
B.石,金块珠砾。
C.此天之我,非战之罪也!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今卒困于此。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B.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C.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D.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小题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一路逃亡,又被农夫所骗误入沼泽,逃到东城县,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B.东城快战中,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主要表现他知耻重义。
C.文段(2)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D.文段(2)依次从齐燕赵三国分析各自灭亡的原因之后,进一步从反面作假设推论,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6】下列各句中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B.《六国论》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论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很强。
C.《伶官传序》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是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呜呼”起笔,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D.《阿房宫赋》一文文采焕然,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小题7】翻译句子。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汉·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始速祸焉    速:加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区区:少,小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度:推测,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辇来秦  非铦钩戟长铩也
B.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C.不知东方既白     陈涉
D.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然后六合为家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剖析齐、燕、赵三国因“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史实,着重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了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中心论点。
B.甲文结尾针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朝廷“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意图。
C.乙文写秦始皇去世后,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乙文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将陈涉起义与秦王朝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实力不如诸侯,却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这正反映出秦朝灭亡,问题不在对手,而在于本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阿房宫賦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气候不齐B.齐、楚之精英
C.一旦不能有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B.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落:所,座)
C.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到,往)D.戍卒叫,函谷举(举:发动)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文中泛指海内之地,即中原地区。
B.幸,古代称天子所到之处为临幸,所爱为宠幸。
C.锱铢,指极为细小,锱、铢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D.族,这里指“灭族”,是古代一种酷刑。一人有罪而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社牧,号樊川居士,他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B.第③段对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C.第④段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阿房宮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
B.几世几年,剽掠势弱于秦
C.秦人视,亦不甚惜 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以上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