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标题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B.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
C.战争已经结束,这里成了和平的世界,人们过上了安静的生活。这样的新闻没有大事件,没有震撼力,但却是真实的奥斯维辛的生活场景。
D.不能算是新闻,只是一场噩梦。应该尽快忘掉它,远离它,不要再揭旧有的伤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07 10: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破裂的脊柱
(美)海登·赫雷拉。
(1)在墨西哥,每个讲到弗里达车祸的人都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她没有死是因为他命该活下来。命该要承受这病痛这磨难。弗里达自己也认为,觉得受苦受难以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得承受命运的重担,我们应该努力使它变得轻松一点。
(2)后来,弗里达在自己的服装上挂上了卡纸做的骷髅,还订了一个糖果头盖骨,并在它的前额写上他的名字。他犹如基督徒嘲笑基督教那样开着自己的玩笑——因为死神生是他的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他的亲人。她卖弄风情的藐视着对手:“我逗弄并嘲笑死亡。”他喜欢这样说,“所以她不让我好起来。”
(3)虽然她画过死亡的主题——对自己是隐喻的而对其他人是确实的——但弗里达却不能画他她的车祸。数年以后,他说曾经想话,但却不能,因为对她来说,那次车祸太“复杂”和“重要”了。难以概括为单一的可理解的意象。只有一副没签日期的线描,此画之粗糙意味着这一主题勾起了她极大的痛苦,以至于弗里达难以控制绘画的线条。时间和空间以一种噩梦般的图像折叠起来,两辆车猛地相撞,受伤的人横躺在地上,科伊奥坎的房子也在画中。弗里达出现了两次——其一躺在担架上,身上绑着绷带和石膏,其二是简化了的一个大大的小孩的头,在观看,也或许在思考。
(4)尽管弗里达不愿画车祸,可是这次车祸确确实实最终江湖里的影像的绘画,作为一个成熟的画家,来画他的思想状态——来定格她的发现——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的脸总是一张面具;她的身体常常是裸露并且是带伤的,犹如她的感情。正如信中弗里达对阿莱詹德罗所说的那样,他要他非常细节的了解她的痛苦,“分分秒秒”来了解,在画中弗里达试图将痛苦的感情表达出来,让人读懂它,她将自己的身体里外翻个个儿,将心脏放置在胸前,并如x光那样来显示他那断裂的脊柱,也好像是一位外科医生那样的解剖,这就是弗里达的想象力。如果说弗里达的想象力没有远远的走出自己的话,我们总可以说它是那样深深的刺入了自我之中。这位原本想成为医生的女孩现在却转向了绘画,这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学外科。
(5) “我画自己是因为我常常独在” 弗里达说,“因为我就是自己最熟悉的最好的题材。”久病对她的禁锢是弗里达将自己看成一个私人的世界。犹如卧病不起的儿童将高山和沟壑看成他们自己的肢体那样的形态,甚至在她画水果或花卉时,其意象也得经过他的自我作为过滤进来过滤。“我看起来像许多人和物。”弗里达说,而在绘画中,许多东西,看上去像他她。“从那时(车祸)起,”她解释说,“我沉溺于重新开始,只按我自己的眼睛所见那样来画画,没有其他标准了……”这样,正如那场车祸改变了我的道路,许多事情阻碍我去实现一般人所认为是正常的愿望,而对我来说没有没有什么比画出那些难以实现的愿望更正常的了。”
(6)绘画是弗里达与生活作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也是其自我创造的最主要的部分;在她的艺术中,舞台式的自我展示即是一种可控制她的世界手段。随着她的康复、复发、再康复,她重新创造了她自己。她创造了一个可以行动的人,并在她的想象中可以调皮捣蛋,而无需借助腿脚的活动。“弗里达是唯一一位令自我再生的画家。”弗里达的一位亲密朋友——摄影师洛拉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洛拉解释说,弗里达已经在车祸中死了。“两个弗里达总是在斗争,一个是死了的弗里达,一个是活着的弗里达。”“她对大自然的爱得到了更新,同样的,对动物、颜色、水果等,任何美好的积极的东西都围绕在她的身边。”
(7)然而,弗里达并不将车祸给他她带来的变化看成是一种再生,而是一种不断加速的衰老的进程。车祸发生一年后,他在给阿莱詹罗德的信中将车祸描绘成凄凉可怕的梦境,这些梦境将会重现在他的许多自画像中:一种孤寂的外在表露。但她并没有让朋友们来分担他那“痛苦的星球”,而且她还将自己强烈的痛苦深藏起来不让家人知道:“家里无人相信我是真的病了,我不能向他们说,因为唯一让我伤心的母亲也病了,而且都说是因为我的缘故,所以只有自己独自来承受苦难了。”在公众场合的弗里达是坚强和快乐的。她喜欢人们围绕在他身边,她更加强了本来就拥有的一些品格——活泼、豪爽、机智。渐渐的,她形成了一种极好的性格。奥罗拉记得她在车祸后复发中“总是表现得很快活,并有奉献精神。在精神上,她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如果有人前去安慰她,可到走时却觉得被她安慰了一番。”
(8)“她生病时我去看望他,”阿德利那说,“可她却又是玩又是笑又是品头论足,并发表高妙的批评,也有充满智慧的见解。假如她哭泣,无人会知道。”是的,除了阿莱詹罗德没人知道,车祸之后,在给他的信中的大部分讽刺话都是哭泣的自画像。
(9)最终这种痛苦无比的苦难忍受着角色成了弗里达的组成部分:面具成了脸相。随着痛苦的戏剧化越来越变成她自我形象的中心,她将过去的痛苦夸大,她创造了一个足够坚强的自我,一个直面生活重击的我,可以生存下来,可以改变那个凄凉的星球。
(10)痛苦与力量,两者渗透在弗里达的绘画中。当她展现自己受伤和哭泣的时候,她犹如她信中尉精神和肉体的伤痛所做的祈祷,一声引人注意的哭泣。然而,即使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自画像也绝非是一种自我怜悯,也没有半点的感情脆弱,她的高贵和“忍受一切”的决心充分体现在其女皇般的姿态中,以及超脱于人间苦乐的气度。这是一种直率和机智的合成,正直和自我创造的合成,使她的自画像具有一种钢铁般的坚韧,让人即刻感觉到一种钢铁般的意志。
(节选自(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
【小题1】下列对访谈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弗里达在自己的服装上挂上卡纸做的骷髅,还订了个糖果头盖骨,并在它的前额写上自己的名字,是因为车祸的重大伤害让弗里达感觉死神永远跟随着她。
B.因为那次车祸对弗里达来说太复杂,并不能概括为单一的可理解的意象,所以弗里达象画自己的那次车祸却不能够将之表现出来,因此,弗里达并没有留下那次车祸的任何画作。
C.弗里达原想成为一个医生,但最终成为了画家,作者海登·赫雷拉说,这个理想的转变是“一种心理学外科”,可见职业理想的破灭也给弗里达巨大的伤痛。
D.阿德利那的话表现了弗里达表面上豁达,内心却无人理解,但作者却认为弗里达的内心阿莱詹德罗懂得,因为车祸之后弗里达给了阿兰詹德罗的讽刺画大部分都是哭泣的自画像。
E. 弗里达的自画像具有钢铁般的坚韧,看到她的画作的人会得到一种钢铁般的意志这些应该归功于车祸带来的自我创造性。
【小题2】请简述文章第六段画线句子的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带学术性极强的传记,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脊柱的破裂对弗里达绘画上有哪些影响?绘画对弗里达有什么意义呢?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生的职责

斯蒂芬·凯伦

诺顿将新来的病人领进诊室,对索勒大夫说:“大夫,这个病人好像受到了惊吓,总是惶恐不安。他是保加利亚人,英语说得不好。因为你也是保加利亚人,院长让我把他带到你这儿。”

“交给我吧。”索勒大夫点点头,诺顿便离开了诊室。新来的病人白发苍苍,他佝偻着身子站在那里,不一会儿全身就哆嗦起来,然后他颤巍巍地举起左臂遮住了自己的脸。

索勒医生操着保加利亚语对他说:“请坐,你不用害怕。我叫索勒·格鲍尔,你的主治医生。”

熟悉的乡音使病人感到宽慰,他坐下来,探过身子低声地问道:“真高兴听到我们自己的语言,大夫,你是我们的同胞吗?”

“我也是保加利亚人。”索勒医生点点头。

“谢天谢地!”病人舒了口气。紧接着他又变得惊慌起来:“索勒大夫,他们穷追不舍,想杀死我。我吃不下、睡不着。昨天有人跟踪了我一整天,他们也许会对我下毒。索勒大夫,救救我,我不想死……”

“你在这里很安全,没人想杀死你!”索勒大夫平静地告诉他。

“他们会的,他们一定会杀死我!”病人坚持说道。

索勒知道要想解开病人的心结,就应该了解问题的实质:“他们是谁?”

“是那些犹太人!我是科洛内尔·扎卡洛夫,当年曾是索菲亚一个集中营的司令官,这些犹太人一直追踪我来到了澳大利亚,他们要杀死我……”

索勒大夫默默地坐在那里倾听着病人近似呻吟的诉说,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地对病人说道:“好了,科洛内尔·扎卡洛夫,你可以走了!”

“谢谢,谢谢!”扎卡洛夫很感激。索勒大夫起身按铃,诺顿进来领走病人。

病人刚一离开,索勒大夫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全身上下情不自禁地颤抖了起来。当年他和家人在集中营里惨遭迫害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他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就像当年在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的集中营里目睹亲人惨死时那样无声地抽泣着。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亲眼看到了爸爸、妈妈和姐姐被处死的情景。也不知哭了多久,索勒慢慢地抬起头来,咬牙切齿地说道:“苍天有眼,这个该死的恶魔终于落到我的手上,我要亲手杀死他,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说着,他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柜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小药瓶,把它和一管注射器放进一个小盒子里。可是他抬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那幅《希波克拉底誓言》,不禁愣住了,脑中又闪出了在医科大学宣誓的那个场景,他想:“我是一名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他现在是我的病人,我怎么能害死我的病人呢?”索勒医生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整个下午,索勒大夫一直坐在那里没动,内心深处,医生的职责和复仇的欲望交织在一起,让他不能自拔。

临近下班,索勒医生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取出盒子里的药瓶和注射器,把它们放回原处,然后收拾东西回家。

这天晚上索勒大夫彻夜未眠,少年时代在集中营里遭受的苦难像演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天快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闭上眼。忽然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把他惊醒。索勒大夫打开门,看到诺顿站在那里。“不好了,新来的病人出事了!”诺顿惊慌失措地说道。“他怎么啦?”“我想可能是我的话刺激了他!”诺顿说。“到底怎么回事?”索勒大夫很着急。“昨天下午我送他回病房,曾经比划着告诉他,你当年曾在索菲亚的集中营里呆过。他似乎听懂了我的话,问我你为什么被关进集中营。我告诉他是保加利亚的纳粹分子把你一家投入了集中营,因为你是犹太人。”

“他听后什么反应?”索勒大夫问。“他一声不吭,不过脸色非常难看,当时我也没在意。今天早上我去他病房,发现他倒在血泊中。他割断了自己的静脉,身边还留着一张纸条。”

索勒大夫接过纸条,只见上面用保加利亚文写着:“假如有来生,我再也不会做过去的那些事情了,医生,对不起,请饶恕我们这些罪人吧!”尽管索勒大夫有一种解脱感,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内心深处多少也感到了一些内疚,他赶紧对诺顿说:“快带我去他那儿,我们要救活他,绝不能让他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言行、外貌、心理描写,刻画了索勒医生这一典型的战争受害者的形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的心理创伤。
B.临近下班,索勒医生取出盒子里的药瓶和注射器并把它们放回原处,这一细节表明他已经彻底地原谅了科洛内尔·扎卡洛夫。
C.诺顿告诉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索勒医生是犹太人,而且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是为了让科洛内尔·扎卡洛夫感到内疚,并做出反省。
D.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索勒医生在听完病人科洛内尔·扎卡洛夫自述身世后,大声让他离开,出乎意料且埋下伏笔。
【小题2】小说主人公索勒医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颂扬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有人认为是揭露纳粹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莎士比亚

格林布拉特

宏程心路

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了当时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据说莎士比亚最初几年的职业是当杂役,在剧院门口为观众看马。后来,在剧院里当上了勤杂工。在工作过程中,导演发现他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就让他在幕后给演员配台词,当戏中的配角不够时,也让他上台跑龙套。渐渐地,在跑龙套的过程中,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得到了发挥。莎士比亚本来就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加上长时间在剧院里工作,再配上他的戏剧天分,不久,他便开始了剧本的写作。

剧团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剧院,就得不断有新的剧目上演,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很快,他创作的《亨利六世》终于在伦敦上演,观众蜂拥而至,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他成为一名当时少见的靠写作剧本就能生存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收入也日渐丰裕。

慧眼识英杰

有一天,正在台上演出的莎士比亚引起了一位贵族的注意,他就是南安普顿伯爵。虽然伯爵当时还不满20岁,却已成为伊丽莎白时代最高贵的望族。伯爵是个戏迷,他发现今天这出戏有一位陌生的男演员,并有些特殊的东西吸引着他。经打听,伯爵发现这名普通的小演员竟能写出诗歌,便请团长引见了莎士比亚,并邀请他到自己的府上参加文学聚会。

就这样,莎士比亚成了南安普顿伯爵家里的常客,伯爵的家和他与这些贵族青年的聚会,似乎成了一所“学院”。在这里,他不仅受到艺术的熏陶,还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为他以后作品中对贵族生活生动的描绘奠定了基础,这对莎士比亚后来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

到1592年的时候,莎士比亚在伦敦的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了。因为他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大学才子罗伯特·格林的嫉妒。格林在《千悔换一智》中有这样一段话:

“别相信他们(指演员们),因为他们当中有一只用我们的羽毛装饰起来的暴发户式的乌鸦,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藏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当中最优秀的作家媲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耻地以为英国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

格林的这段话是在影射莎士比亚。格林称莎士比亚为“暴发户”,说明当时莎士比亚在剧坛上已经很引人注目了。“一只用我们的羽毛装饰起来的乌鸦”,说明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大量汲取了前人创作的营养。“用演员的皮包藏起他的虎狼之心”,说莎士比亚有“虎狼之心”,恰恰反映了莎士比亚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的风格,敢于同对手抗衡。说莎士比亚是个“打杂工”,反映出他的多才多艺,既当演员,又当剧作家。“恬不知耻地以为英国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这句话是直接影射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Shakespeare)这个姓的前半部分(Shake)有“震撼”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在“大学才子”停止创作之后,莎士比亚真的成了唯一能震撼英国舞台的人。

悲剧不悲

1601年,莎士比亚清楚地看见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创作历史剧和喜剧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使他有足够的艺术功力去反映现实,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开始转向悲剧创作。

虽然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结局最终都是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已经放弃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英雄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和乐于助人、善良真诚、勇于牺牲的美好品德。莎士比亚对美好的人性并没有失去希望,仍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

完璧微瑕

莎士比亚有代表作《哈姆莱特》,剧中丹麦国王的弟弟以水银灌入国王耳中将他毒死,从而引出王子复仇的动人故事。莎翁在这里有个小小的错误:水银不会置人于死地。一般所说的汞中毒是指汞化合物或汞蒸汽的中毒,能由耳道灌入的微量水银在常温下绝不会蒸发出足以致命的汞蒸汽。

在《裘里斯·凯撒》中,凯撒问勃鲁托斯:“现在几点钟啦?”勃鲁托斯回答说:“已经敲过8点了。”可是敲点报时的钟,是在凯撒被刺约1400年后才发明的。

(节选自《莎士比亚新传》,有删改)

(相关衔接)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选自《莎士比亚戏剧集·序》)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写剧本,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戏剧天分,二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三是长时间在剧院里工作。
B.莎士比亚的成功离不开南安普顿伯爵,他的演出引起了伯爵的注意,所以邀请他到自己的府上参加文学聚会,为成功打下基础。
C.南安普顿伯爵的聚会就像“学院”一样,使莎士比亚受到了艺术熏陶,并且参加聚会的贵族给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D.人无完人,莎士比亚因为一些相关知识的欠缺,致使他的剧作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也影响了他戏剧方面的成就。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因为莎士比亚最初几年的职业是当杂役,在剧院门口为观众看马,后又在剧院里当上了勤杂工,因此他口齿伶俐,头脑灵活,于是导演就让他上台跑龙套。
B.当年的伦敦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用武之地,他的天赋得到了发挥,最终他成为一名靠写剧本就能生存的剧作家,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C.莎士比亚的成功引起了“大学才子”格林的嫉妒,所以格林直言不讳的指责莎士比亚,但这并未阻挡莎士比亚的成功,最终格林只能停止创作。
D.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喜剧之后,又开始创作悲剧,主要是因为在创作历史剧和喜剧时,他积累了很多创作经验,此外就是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所认识。
E.本文重点介绍了莎士比亚在戏剧和诗歌方面创作的成就,他的戏剧放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小标题的形式简洁、凝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小题3】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方面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无知的乐趣
〔英〕罗伯特·林德
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域象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鸫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
然而,这种无知在一般人看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因为从这种无知中,人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人们足够无知。
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让他去征服。他可能在书本上已经达到了知识的顶峰本身,但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他希望亲眼看见雌布谷鸟在地上下蛋然后用嘴把蛋叼到窝里去。即使他十分有幸地发现了,那么也仍然有一大堆有争论的问题等待他去解答。无疑,科学家们迄今没有理由为他们错过的无知而哭泣。要是他们似乎什么都懂,那么这仅仅是因为你我几乎什么都不懂。在他们发掘出的每一个事实下面总是有一笔无知的财富在等待着他们。
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
一位当代的英国小说家曾经有一次被外国人问到:在英国,最重要的庄稼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麦。”象这样的完全的无知,在我看来似乎带有豪言壮语的味道。我们每一个人好象只是调查了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识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无知还是经常刺激我们,让我们有所反应。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象乔伊特(英国古典学者)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象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评述了哪几种人的无知?作者对他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阐述。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感受到“无知的乐趣”应具备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