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四十卢布……”“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两月另五天……”“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尤里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利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付一切负责,你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我没支过!”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merci(法语:“谢谢”。)”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

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我看着她背影,悟想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小题1】文中划线的三处,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小题2】“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中的“残酷教训”指的是什么?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点说明。
【小题3】你如何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这句话?
【小题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5】这篇小说的标题是“柔弱的人”,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蜗 牛
法国弗朗西斯·蓬热
①与以热灰为家的未燃尽的煤屑相反,蜗牛最喜欢潮湿的土地。它们全身贴地往前走。它们身上带着泥土,泥土是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的排泄物。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越泥土。这是情趣奥妙的相互渗透,因为可以说这是同一颜色的深浅的变化:其中一个是积极成分,一个是消极成分,消极成分围绕、喂养积极成分,而积极成分边移动边进食。
②关于蜗牛,还有许多别的话要说,首先,它自身的湿润。它的冷血。它的延伸性。
③此外,我们无法想像一只抛开背上甲壳而静止不动的蜗牛。它休息时立即将身体缩进壳内。相反,由于腼腆,它一露出那赤裸的身体,一露出它脆弱的外形,就赶紧往前运动,刚一暴露就迅急前进。
④干燥的季节,它们隐居在壕沟里,而且它们的存在似乎有助于居住地的潮润。那儿,也许有其他冷血动物与它们为邻,如癞蛤蟆、青蛙。可是,它们离开壕沟采用不同的方式。蜗牛更有资格住在那儿,因为它离去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⑤然而要记住,它们虽然喜爱潮湿的土地,但并不喜欢那泽国的湿土:如沼泽、池塘。它们当然更喜欢坚实的土地,但这种土地必须是肥沃和湿润的。
⑥它们也爱吃蔬菜和水分充足的绿叶植物。它们懂得挑选最嫩的叶子,食后仅仅留下叶脉。
⑦它们待在壕沟底干什么?它们喜欢那儿的环境,但那儿终不是久留之地。它们是壕沟的常客,但它们向往浪游的生活。而且它们在沟底和在泥土的小径上一样,背上的甲壳依然使它们显得矜持。
⑧当然,到处背着这样一个壳儿确实是个累赘,但它们并不抱怨。相反,它们把这当成一件幸事。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它们随时可以躲进自己家里,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长处,为此付出代价完全值得。
⑨它们由于有这个能耐、这个方便而洋洋自得。我是一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的生命,怎么能够固若金汤,不怕那些讨厌的东西的袭击,享受幸福和安宁?于是,这背上的掩蔽所应运而生。
⑩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在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是普通的食粮。
⑾啊,当一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它还用自己的流涎在它接触过的一切东西上在留下印记。它身后是一道银光闪闪的轨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要生存就难免冒风险。
⑿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无几。可是,为了生活得幸福,它并没有这种需要。它同大自然如此亲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所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自负、骄傲。
⒀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蜗牛,既赞颂蜗牛黏附大自然,勇敢无畏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又批评蜗牛不讲卫生,缺乏独立性,骄傲自满。
B.这篇散文具有深刻的寓意:一切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并因此快乐和幸福。作者希望,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当一只蜗牛。
C.文章先写蜗牛普通、细微、低贱的一面,后写蜗牛有风度、本事和强大的生命力。抑扬之间,蜗牛美好品质和美丽内心得到充分展示,文章寓意得到深刻表现,感染力增强。
D.为了描写蜗牛美的形象,赞美蜗牛幸福快活的生活,作者断然否定同是冷血动物的癞蛤蟆、青蛙,否定同样有高贵、从容等品质的猪。这种以贬斥别的动物来捧高蜗牛的写法其实有损蜗牛的形象。
E. 作者综合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咏物言志,“物”与“志”有机地融为一体,所咏之物鲜明、清晰,所表达的思想具体、形象。
【小题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分条概括蜗牛的生活习性。(5分)
【小题3】文章第⑨、⑩自然段用第一人称“我”,而最后三段改用第三人称“它”。请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理由。(4分)
【小题4】作者动情地赞美:“啊,当一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生活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的第三条岸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哪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可他们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感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在旁边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错,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当中。噢,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在那,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地大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漂流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得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登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舞着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了一个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听说过他。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小题1】“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的具体所指和象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2】请解释“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困境”的含义。
【小题3】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怎样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摘选自《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长春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不仅形象地描写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质的玫瑰花,也细致地表现了他对玫瑰花的呵护,把花当成是心爱的宝贝。
B.小说写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但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性格或身体的某一方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C.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
D.老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玫瑰花的故事令人感动,还揭示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
【小题2】小说作者在第二段写人们把老园丁“看成是疯子,谁也不再理睬他了”,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早年教育

富兰克林

⑴我自幼即好读,手中偶有点钱便都用来购书。我的第一部书便是班扬的《天路历程》。后来我又将这书卖掉购买了布尔顿的《历史丛书》,书为坊间廉价小本,不下四五十册。正值我求知欲如饥似渴之年,却苦于无适当的书可读,我父亲的少量藏书多属于宗教论战性质,而我此时已决定将来不作牧师,是以藏书大多只是稍加涉猎。父亲书中我最耽读不倦的是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惟有在这部书上的时光最不虚抛。

⑵这种浓厚的书癖终于使我父亲决定让我进入印刷业,尽管此时他已有一子(即詹姆斯)在这行业。我对印刷业的爱好远较父亲强烈,惟下海当水手的念头仍未完全忘怀。考虑此事后果堪忧,父亲遂不再耽搁,立即催我去詹姆斯处作学徒。不久我对印刷一行已事事熟练。这时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好书。利用与书肆学徒相识关系,我有时竟能从那里借上一册小书,但每次必速看速还,不敢污损。有时一本书晚间借回,次日天明即须归还,这时我便一卷在手,连宵赶读,以防到时还不回去,叫人来催。

⑶此后不久,一位名叫马修·亚当斯的商人常来我印刷所,其人的各类书籍收藏甚富,得知我好读,因邀我至其书室中,慨然将我所欲读的书惠借给我。此时我对诗的兴趣正浓,间或也稍有所作;詹姆斯以为此事倒也有些好处,对我稍稍鼓励之,因而我遂开始写时事诗,记得其中一首名《灯塔悲剧》,记船长威斯雷克及其二女海上遇难事;另一为水手歌,记海贼狄乞就擒事。两诗印成后,兄命我去市中售卖。前一种销路极佳,以其事发生未久,人们的印象尚深。这事给了我很大鼓励,但父亲对我的作诗则大加嘲笑,说作诗的人大抵都是乞丐。因此我遂绝作诗念头,实际上我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但文章对我则不同,它在我一生当中用途颇广,甚至可说是我日后的重要立身之阶。

⑷就在这时,我偶然遇到《旁观者》的零本一册,书为第三卷。这书我以前从未见过。我把它购回反复阅读,读后心爱不已。我认为此书文字极佳,因而有意模拟它。抱此目的,我遂取其中数篇,将篇中各句所表述的意思,略加隐括,即置之一旁不顾;数日以后,不看原书而径行重述原文,方法即将隐括语中的意义,一一仔细标出,其详尽须与原作无异,用字则尽我所能,务求妥贴。然后拿我重写的《旁观者》与原文相比较,找出谬误,加以改正。我发现我的词汇仍嫌不足,或用字想字时来得吃力,而这种能力,如果我不中辍作诗的话,早应不成问题;因为经常需要寻找同意但不同音(为了押韵)或不同长度(为了音律)的词汇这件事,势必要使我时刻去追求变化,并把这类事牢记在心,渐而至于精熟。因此,我遂把若干故事改写为诗;过上一段,当原文已经完全忘却,再把那些诗改写回去。另外,我有时还把我的提要有意打乱,数周之后,待我需要足句完篇时,再对这些进行一番认真整理。我这样做是为了学会如何把思想安排得富于条理。然后,取来原作互相比较,发现种种纰漏,即加改正;但有时在某些非关宏旨的细节上,我觉得我竟较原作更稍胜一筹,因而不禁暗自庆幸,自忖将来或有望成为一位不坏的英文作家,也未可知,因为在这事上我确是不无奢望的。

⑸正当我一心为文的时期,我读到了一部英文法,书末附有讲解修辞与逻辑的短论二篇,后者篇末载有苏格拉底辩论法范例一则。我对这个方法爱之入迷,并学着试用,于是废弃了我以前那种生硬反驳与正面辩论,而处处以一个谦逊的探询者与存疑者态度出现。我感到辩论时采用这个方法对我极为有利,但对我的对手则颇具困惑作用;因而耽之不倦,并经过不断练习而日臻精熟,这时即使许多学问高于我的人也每每为我所屈,因为辩论的结局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致陷入窘境之中而不能自拔,结果每辩必胜,而实际上不论我的能力或主张都未必如此高明正确。这个方法我曾连续用过多年,但也渐加放弃,而仅将谦逊的表达习惯保留下来;凡遇有所主张因而可能起争辩时,“当然”“无疑”以及其他自以为是的词语便很少出口;而宁可使用“我把某事理解为如此如此”;“由于某种某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不妨认为,如此如此”;“依我的想法某事可能如此”;或“如若我不错的话,某事可能如此”。这个习惯,我认为,每当我从事某种措施的推行,需要发表见解和说服人们的时候,往往给我带来极大便利;另外,既然交谈的目的无非为了提供情况、了解情况、使人心悦与使人乐从,因此我深愿一切好心聪明的人士切勿因自己的主观自是态度而影响自己的应有作为。因为那种态度势必要引起反感,招怨树敌,甚至使我们处处遭到失败,这时即使是一副天生的语言才能,也必无济于事。若你的目的在于提供情况,发表意见,过分自信与专断的态度每每容易产生龃龉,使人不能耐心聆听。若你的目的在于从他人获取情况和增长知识,但同时对你目前的看法却又表现得十分拘执,厌恶争辩的谦虚人们必将望望然而去之,听任你错误如故。因此,以这种态度出之,既不能为你赢得听话人的好感,也不能获得你所争取者的乐从。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
A.父亲见富兰克林从小嗜书,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便安排他向他的哥哥詹姆斯学习技能,从事印刷这个行当。
B.作者模拟并改写《旁观者》,因为比原作更胜一筹,也因为一直以来的愿望,作者认为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英文作家。
C.作者饱读诗书后,对诗兴趣浓厚,也善于散文写作,这些优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手段。
D.作者学习写诗,根据刚发生不久的事而写的时事诗《灯塔悲剧》记录了船长海上遇难的事,销路极佳,因而大受鼓舞。
E.父亲对作者的诗作大加嘲笑,认为作者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因此作者断绝了作诗的念头。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富兰克林早年所受教育中,有哪些东西对他后天成功有所帮助。
【小题3】作者写自己读苏格拉底辩论法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富兰克林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周围世界强烈的认识愿望、对现实的感悟都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真正的阅读者”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破晓歌声
(美)雅典娜·阿塔娜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
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
“是我!”吉姆叫道。
“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
“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
“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
“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
“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
“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
“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
“为什么不该?”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
“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布。”ks5u
“他是德国人。”
“那又怎么样?”
“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
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弗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
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
“早上好。”
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
“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
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
“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
“那又如何?”雅各布问。
“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
“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
“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
“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
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
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红色。他的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
“《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
“《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
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
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
“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
“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
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
“《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
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
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 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 ——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
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
【小题1】文章开头说“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小题3】小说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组合)艺术,请结合文本概括有关画面内容。(4分)
【小题4】小说中有三处唱《平安夜》的描写,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5】结合文中英军士兵沃特与德军士兵雅各布这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理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