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勃鲁阿戴总统  [法国]吉尔贝·塞斯勃隆
艾米尔·勃鲁阿戴有一种大大妨碍他前程的脾气。因为他虽然在政府机关里任职,却丝毫不象他的同事们那样克制、收敛,居然还敢发发脾气。象他这样一个爱发号施令、性格暴烈、胆大而有见识的人,亏得他喜好不一,应该说他需要在办事中有条不紊,否则他连现存占着的那个微不足道的位置还捞不到哩。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都是“准时而行”的,这一点是他在部里的档案中得到的唯一良好的评语。他每天起床、到部里上班、吃饭、吸烟、洗手,等等,都是一成不变。他的梦想、筹划、发怒——所有使他成为一个人的活动,都被安排在这些事的空当儿里。他总是从晚间九点睡到早上七点,一旦缺了五分钟的觉,无论如何,要在当天补回来,否则就要出现严重的神智不清的情况。
依照这种情况推测,他的后半生里只考两个日子值得提一下了:一个是他退休的日子,一个就是他死的日子。其余的都是一成不变,“准时而行”的。
可是有一天晚上,几个顺路来看望他的朋友把他拉出去,先到戏院,后到夜总会,在外边玩了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勃鲁阿戴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是在家里,这会儿时钟正好敲了七下。他面临一个无情的窘境:要么睡上一天觉,要么照常上班工作,不睡觉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他的身体替他找到了唯一对他合适的办法,艾米尔·勃鲁阿戴又睡着了,但他刚一睡倒,身体很快就起来了,重新穿好衣服,到部里上班。从此,他成了一个梦游者。
从那天开始,他的生活就完全颠倒了过来:他的梦想、他的筹划、他的愤怒统统沉浸在这白天的酣睡之中;而他的自负、暴烈、大胆和才智都归到无用场的黑夜里。在白天,只见他完全是个沉默寡言、谦卑顺从、唯唯诺诺的样子,因为他完全是个夜游的人。然而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他的上司们对他那过强的性格一直很厌恶,现在终于觉得他的职位如此低下是有欠公道的,就越级提拔他。人们本来知道他并不怎样笨,现在又发现他温顺、平和,毫无野心,于是就把他树为榜样。首先把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桂冠给了这位梦游者,接着他又得到了骑士荣誉团勋章。“怎么!他以前还没有得到吗?”
他不久就成为交易界津津乐道的人士。有人揣度艾米尔·勃鲁阿戴可以出任一个子公司的经理。这是对他一番“试用”。梦游人当然表示同意。他出席各种董事会,总大睁着那双茫茫然的眼睛,嘴边挂着微笑。“他样样都好,亲爱的……”那些托拉斯的巨头们非常赏识他。不久,他就在三个、七个、甚至二十个董事会里兼职,人们推选他当董事长。他在承办什么事务和主持投票时,完全符合例行公事原则,又毫无任何自己的见解。这是无与伦比的优点。由于那些托拉斯老板有意把他引进海运界,他就在那里发迹扬名了。从此,那些搬运工、码头工和随时都会丢掉性命的水手们一听到勃鲁阿戴经理的名字就会脱帽表示敬意。
托拉斯的巨头们认为,像勃鲁阿戴这样恪尽职责的人物应该更直接地参预国家事务。梦游者自然同意了。有人出钱给他买了一个选区,于是他成了众议员。后来成了参议员,接着又从副议长升为参议院议长。最后,他当上了共和国总统。他很少演说,演说时内容也平淡无奇,这样,全国一半的人听了大失所望,可是另一半的人听了则大为高兴,说:我们总算有了一位不夸夸其谈的总统,一位思想家!只要看一看他那双沉思的眼睛,富有哲学意味的微笑,就足以……”再说,他是那么风度翩翩。众所周知,自从费里克斯·富尔总统以来,竟没有一个总统懂得穿衣服。于是这位勃鲁阿戴总统就被当作出口商品一样看待了。在这位气度不凡而又比英国国王还要沉默寡言的人物访英以后,法兰西银行从大不列颠政府银行得到了一笔渴望已久的巨额贷款。但由于这笔钱早就用于填亏空,勃鲁阿戴总统便又被派往美洲进行访问。就是这趟旅行把一切都搞槽了。因为新旧大陆之间的时差使艾米尔·勃鲁阿戴弥补上了很久以前欠下的那一夜睡眠,这真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事情。
此后,他又白天清醒,夜里睡觉了!□□□□□□□□□□□□□□□□□□□□□□□□□□□□□□□□□□□□□□□□。在国会和银行的走廊里,到处是议论他的窃窃私语。不到半年,艾米尔·勃鲁阿戴落入了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一些圈套(只有他被蒙在鼓里),他不得不辞去共和国总统的职务。他被撤掉一切官方职务,最后获准去享受他那退休的权利了。(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篇交代了艾米尔•勃鲁阿戴有一种大大妨碍他前程的“脾气”,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⑴指出文中“重大变化”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赏析文中的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情节发展,补写末段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40字)(3分)
【小题4】本文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虚构是小说的合法化身份,没有了虚构就没有小说,本文体现了小说虚构的特点,就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请联系小说的主题,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6 04: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牲畜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目。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鲜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有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再把鸡打死,那我就更加伤心了。”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的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一棵豆角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小题1】下列关于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
B.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
C.仇恨侵略者。
D.手颤抖得厉害,可能是走火了。
【小题2】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题4】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当朱阿向德国兵瞄准准备射击时受到村民的阻止这一情境,请分析这一安排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勒太太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是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的。是她的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火车出事的消息传到时,他正在报社,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马勒的名字赫然在其中。
②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广场上的树梢轻轻摇曳着,洋溢着初春的气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芳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屋檐下,无数的燕子在呢喃;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起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伦特利•马勒,略带旅途的倦容,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约瑟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马勒太太的心脏有毛病,这既交代TM的身体状况,又为下文故事情节“她是死于心脏病”埋下伏笔。
B.小说第二节“暴风雨般的悲伤”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勒夫人哭势强烈、迅猛,暗示了她的悲伤会来得猛去得快。
C.小说第四节中的景物特征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充满生机,这样的描写抒发了马勒夫人获得自由后的快乐心情。
D.小说写了一个悲剧故事:因为报社工作的失误,误将马勒列人了火车事故死亡名单中,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
【小题2】请结合本文情节概述马勒太太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题3】小说结尾写到,“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扣子
卡沙耶夫
瓦西利·维克托罗维奇·切尔内舍夫正在办公,同时用小电子计算器记录着苍蝇的数目。室内的苍蝇太多了,切尔内舍夫出了一身汗。他本想把西服上衣敞开,突然想起来衬衣上掉了一颗扣子,在西服里面别人看不见,只要一敞开怀,立刻就会被发现。这副衣冠不整的模样,一定会使自己在同事们中间的威信受到影响。况且,就是自己看着缺一颗扣子也够难受的,好像他是个把最后一颗扣子都拿去换酒喝了的酒鬼,哪像个日薪160卢布的总经济师呢!
切尔内舍夫为此很苦恼,于是种种不好的念头开始在脑子里蠕动起来。
他心里想:“哼,我老婆对我冷若冰霜,真是个没心肝的女人!在一起过了15年,连给我钉颗扣子的工夫都舍不得。当然啦,这可不是说,扣子已经掉了15年,可能少于15年,可也有8个年头了吧。这事我要是不告诉我老婆,起码得穿20年缺扣子的衣服。我就故意不吱声!她自己应该发现嘛,她不是老婆吗?我在这儿整天像头牛一样地干活儿,可她连个扣子都不给缝。她对我是一点儿感情也没有了!”
切尔内舍夫伤心透了,他烦躁起来,不知不觉解开了上衣,这时却猛然看见:在那个8年来缺扣子的地方现在竟给缝上了一颗扣子,切尔内舍夫不敢相信,他摸了摸扣子,解开又扣上,对着光线又看了一遍——果真是扣子,而且扣上正合适。切尔内舍夫深受感动,内心十分惭愧。
“我还算个人吗?坏蛋,哪能这么冤枉自己的结发妻子啊!她真是个少有的极好的女人!应该这么想:我们在一起生活了15年啦,她直到现在还惦记着我的每一颗扣子!要知道,她也总是没日没夜地干活儿,没有一点儿闲工夫,我可怜的人呀!当然,我也不轻松。可要知道,她的工作比我更费神,而且全部家务活儿都落在她的肩上。家务事她一点儿也指望不上我,我连给自己钉颗扣子都不会!真是个笨蛋!”
切尔内舍夫大声地抽了一下鼻子,把手伸进了衬衣口袋掏手帕,但掏出来的不是手帕,而是钞票。
切尔内舍夫惊得几乎失去知觉,待恢复了常态,他就闭上眼睛,温情脉脉地回忆起自己那体贴入微的爱妻的脸蛋儿来,可是他只想起了她的鼻子,他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别的部分的模样了。
他对自己轻蔑到了极点,心里想道:“我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对这样一位崇高的女性,我有眼无珠,还把她想得那么坏,只有自私自利的小人才会这样!”
他几乎流下眼泪,一心要做点儿使妻子高兴的事:买束鲜花献给她,陪她去剧院,再说,也该回送一些钱给她花呀!于是他将还未计算完的小电子计算器放进办公桌里,就向商店飞奔而去。
回到家时,他手中捧着鲜花、穿着里子绽线的西服上衣,上衣兜里的35卢布在簌簌作响,连它们都跃跃欲出,急不可耐啦。
他一面把花和钱递给妻子,一面腼腆地对她说:“这是送给你的,亲爱的。用这些钱去买那些你早就想买的东西吧。假如钱不够,那我……那我就劝你买别的便宜一些的吧。”
妻子被这意外的场面闹愣了。她站着不动,一言不发,真的不知道在这种场合说什么好。谢天谢地,岳父出来给解了围,他走到切尔内舍夫跟前问道:“瓦西利,你是怎么搞的?今天干吗把我的衬衣穿走了?”说着他把同样的一件衬衣递给了切尔内舍夫。
切尔内舍夫瞅了瞅这件衬衣,上面正好缺一颗扣子。总经济师立刻沉下了脸,把鲜花和卢布一股脑儿掖在怀里,然后一声不吭,径直走进屋里去了。这时他独自思忖着:
“好一个可爱的女人!就算你累得筋疲力尽,也该把扣子给丈夫钉上啊,不管怎么说,我同她在精神上毫无共通之处,一丁点儿也没有。现在我算看清楚了,跟她结婚是犯了一个大错。唉,多大的错误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切尔内舍夫的形象,作者对他不幸的家庭生活和沉重的生活压力抱有深深的同情。
B.“切尔内舍夫惊得几乎失去知觉”一句表现了切尔内舍夫因妻子的温柔体贴而感动,同时也为自己自私、不理解妻子而深感内疚的心理。
C.小说对妻子的正面描写很少,大多都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出来的:她是一个变化无常的女人,一会儿温柔体贴,一会儿冷若冰霜。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通过切尔内舍夫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婚姻不幸的原因。而“好一个可爱的女人”则用反语表现出了他对妻子的不满。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切尔内舍夫的性格特征。
【小题3】用主人公切尔内舍夫的心理描写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官多恩
德·马尔塞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告诉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年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家的地里干活。到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猎捕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多恩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他一连几个小时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然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他向法官讲诉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说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还欠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十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待到四月底。这时,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决定回家了。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又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三十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法官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时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到,“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并没有对法官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刻,但从简单的言行描写中,人物形象依然清晰感人,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第二年的四月底,约翰又获得了许多兽皮,之后他回家将兽皮卖了300美元,终于还清了自己购买捕猎工具所借的150美元以及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
C.约翰经过自己一个人的多年打拼,三十岁的时候,便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挑战,一切皆有可能。
D.法官多恩去世以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自己没有后代,这样做,以免财产落入他人手中。
【小题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简要分析小说构思的妙处。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法官多恩”,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有人认为是约翰。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5

四、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从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小题1】下列对选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倒人胃口:这些修复方案缺乏想象力,技法低劣,全是些奇谈怪论,令人反感。
B.顺理成章:为复原所做的尝试以相对可靠的客观推定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
C.空虚的感觉:作者驰骋想象对原形的种种猜想,说明图中都有,因而觉得失落。
D.一腔怒火:这些书籍竟然假借艺术的名义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这让作者愤怒。
【小题2】大水法的残垣是圆明园中一个著名景观,如今是否要修复还有争议。有人反对修复,理由是大水法的残垣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具有残缺美。你认可该反对者的理由吗?请根据选文中对维纳斯残缺美的相关阐释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