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石头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黄色的巴士在铺鹅卵石的街上颠簸着开。戴维和苏珊从车窗望出去,望见大海在六月的太阳光下闪耀。这是他们搬走五年后,头一次回到故乡。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吹拂着,记忆纷至沓来——
他笑了。“记得我们挖到中国的那一次吗?”
苏珊的眼睛模糊了。记得?她当然记得。
曾有一个长满草的后院,他们常在那儿,在院内一角用小锹和小铲挖土,并信心满满地认为挖得功夫到家就能挖到中国。可惜,他们的梦想很快就破碎了,因为戴维想去前面玩了。
路上,苏珊小心地只踩着人行道上的缝隙走。努力想模仿的戴维,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那些平坦的大块水泥方砖,所以会把心思集中在别的事情上。
“我踩死了一只蚂蚁。”戴维自豪地大声说,一边移开脚,露出被踩碎的小昆虫。
苏珊悲伤地低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
戴维一言不发,下唇微颤,“对不起。”他后悔地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
苏珊的心软了。“没关系。”她大度地说,接着脸上露出笑容:“想起来了!我们去海滩,去绿石头那儿!”
那是块大石头,深埋在沙中,只能看到上部。它有个光滑的绿色表面,高出那些黏乎乎的黑色石头,就像大海龟的壳。顶上有块平地可以坐,一侧形成一列浅浅的台阶。确实,那块岩石就像头驯服的动物,酣眠不醒。
孩子们喜欢爬到那块易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上玩各种把戏。①有时那石头是暴风骤雨下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有时是座高山,不过今天是座城堡。
“你去挖条护城河,让谁也过不来。”苏珊命令道,“我打扫房间。”她开始把沙子全扫下去,而戴维绕着那块石头挖了条小沟。
此时他们是这个微型世界里的巨人。他们摆开破碎的贝壳当盘子,幻想自己是微型宇宙的一部分。斑点蟹或泥土色的海虫逃脱不了他们的锐眼,他们甚至看到了矗立在城堡上的金色塔楼。
他们不再玩时,太阳正在西沉。
苏珊看到那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海滩上走得看不见了。戴维用肘部捅了她一下,那幅图像消失了,她慢慢回到现在、
“我们到家后就去海滩吧,”他提议道。
苏珊不禁向窗户上自己的映像微笑,调整下头上戴的宽边草帽。自从头发剪短后,她的样子一直更像长大了。她可能被认为有十四岁……嗯,几乎吧。
放下行李,他们就向海滩走去。经过曾经熟悉的草地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去玩一玩,让他们有些伤感,不过还有海滩,至少那里不会改变——大海,沙和绿石头。
“快点儿!”苏珊鼓励道。
她和戴维在海岸上赛跑。潮退了,太阳照射下的海藻散发出浓烈的气味。两个孩子迷惑不解地停住脚步。
那处海滩看上去比他们记忆中的要小,在平坦的沙滩和安静的水面下,不知隐藏着什么,奇异而陌生。迎接他们的,除了海浪的轻拍声,还有种泛起的空荡感和古怪的沉默,就像离开很久后回到一个熟悉的房间,发现它无人居住般凄凉。
苏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我们去绿石头那里吧。”她对戴维说。那肯定行,她想,绿石头那里肯定还有魔力。
那块大石头似乎也变小了。②它躺在卵石中间,样子沉重呆滞;一块绿石头……如此而已。曾经有过的城堡、帆船、山岭去哪儿了?只有那块石头留在那里,光秃秃地。
两个孩子站了一会儿,默不作声,茫然不解,最后沮丧地转过身,沉重地走上海滩,走出了视线。
潮水渐渐上来,徐徐淹没了那些黏乎乎的黑石头;风势小了,悄悄吹拂着沙滩;海浪涌来,涌来,直到最终将绿石头的顶部淹没。那块石头,在涨起的潮水下面,默不作声,样子黑黝黝的,正在睡觉。
(孙仲旭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层次清晰。开头用“清新的、带有咸味的微风”将主人公带入回忆,然后用戴维的“肘部”将苏珊和读者一同拉回现实。 |
B.童年的戴维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认为只要努力即可从自家小院挖到中国的想法充满童趣,不过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 |
C.戴维自豪地宣称“踩死了一只蚂蚁”,苏珊却悲伤地念叨“可怜的小蚂蚁”,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
D.文中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多次:先是久别回乡欣喜不已,然后对再回海滩充满期盼,接着快乐回忆童年趣事,最后却沮丧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