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撒网

[苏联]左琴科

俗话说什么世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扯淡,无稽之谈。世上,还有比钱更厉害的东西。这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得讲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才能明白。

故事是这样的。

我们厂有一个大红人,叫叶戈尔卡。此人专会招摇撞骗,留着一撇淡黄的小胡子,贼眉鼠眼的,鼻子活像一颗珠母压成的钮扣。

可他倒官运亨通。职务一升再升,尽分配给他一些轻松的工作,薪水还挺高。工长见了他要握手问好。一次,工长从叶戈尔卡身旁走过,还拿手指头胳肢了他一下,又彬彬有礼地冲他那么一笑。

工人们琢磨开了:怎么回事呀?这人有什么好的,能这么高升呢?想来想去,猜不透其中奥妙,就去找工程师弗尔斯。

我们说:“可敬的同志呀,我们有件事求您:工长头脑发热,该叫他煞煞车了。别让他老提拔自己的亲信叶戈尔卡,走过他身旁时,别去胳肢他。”

工程师一听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不是在试探他,后来他又高兴了,说:“同志们放心好了。工长头脑发热,我去说他。叶戈尔卡我给他调动一下工作。”

就过了一个月,天气晴朗,南风习习,河水不像要泛滥。大红人叶戈尔卡越发走运了。这会儿不光是工长,连人人尊敬的工程师也同他嘻嘻哈哈,握手问好。

工人们惊讶之极。我也惊讶不已。我们寻思:世上真没有公道了?请问工长,凭哪一条提拔他,胳肢他呢?

我们一些人便去找党员厂长伊万·巴夫洛维奇。

我们说,您看,某某人如此这般,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党员厂长拧紧了眉头回答说:“我知道了。某某人如此这般。我要管教工长和工程师。叶戈尔卡这个废物我要把他轰出去。弟兄们,你们回去吧,别影响了生产。”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叶戈尔卡简直红得发紫,像红色的罂粟花,又像园子里的菊花。谁都捧着,护着,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同他握手,厂长握手,工程师也握手,工长碰到他还要胳肢一下。

工人们叫了起来,就成群结队去找工人通讯员纳斯金。人们抱怨说:“你是我们工人的通讯员,是我们的主心骨,求求你把叶戈尔卡的事弄个水落石出吧。”

纳斯金说:“好吧,这个我能办到,马上帮你们的忙。只不过给我点时间,让我观察下,为什么这人青云直上。我非把他尾巴揪下来不可,你们瞧着吧。”

又过了个把月的光景,南风习习,河里不像会发水。鸟儿在空中飞翔,蝴蝶也翩翩起舞。

叶戈尔卡如今开得像茉莉花了,甚至像五颜六色的翠菊了。就连工人通讯员纳斯金,有次路过也胳肢了一下叶戈尔卡,冲他亲热地一笑。

于是工人们聚到一起讨论起来。说呀,说呀,舌头都磨破了,却毫无结果。

这时,我就插嘴了。我说:“弟兄们,既然蛇是我头一个发现的,还是让我来把他收拾了吧。只是宽限我些时候。”

第二天我突然来到叶戈尔卡那个科,悄悄地在门口站着。我往里一瞧,工长正准备回家,叶戈尔卡在他面前献殷勤,像是给他递外套。

叶戈尔卡说:“您可别感冒了,伊万·萨维奇。天气实在不怎么样。”

工长呢,拍着叶戈尔卡肩膀哈哈笑。他说:“叶戈尔卡,你这狗崽子,还真疼我啊!

叶戈尔卡毕恭毕敬地报告说:“伊万·萨维奇,对我来说,您就和我亲爹一个样。技术上您也呱呱叫。论长相,您太像我死去的妈了,就差她没长胡子。”

工长和叶戈尔卡握握手就走了。我打算从门口走开去,才迈出一步,看见工人通讯员纳斯金摇摇晃晃地来了。他说:“啊,叶戈尔卡,我的好朋友!你知道吗,这两天我写了篇报导,够意思。”

叶戈尔卡嘿嘿一笑。他说:“说实在的,你是多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和你比起来,算个屁。”

工人通讯员说:“谢谢你夸奖,一辈子也忘不了你这话。愿意听吗,我把这篇报导念念。”

叶戈尔卡说:“何必念呢,没听我就五体投地了。”

俩人握握手,一起走出来。我跟在后面。

迎面走来了党员厂长。他说:“啊,叶戈尔卡,你好呀……你现在再看看我的肌肉。”

厂长挽起袖子给叶戈尔卡看胳膊。叶戈尔卡拿指头按了按,说:“嘿,结实多了。”

厂长说:“谢谢你,叶戈尔卡,这要感谢你呀。”

说着厂长和工人通讯员同叶戈尔卡告别,各自走了。

在街上我追上叶戈尔卡,抓住这坏蛋的胳膊说:“亲爱的,原来如此呀!你倒真会撒网抓鱼啊!”

叶戈尔卡却挽住我的胳膊,哈哈大笑。他说:“得了吧,亲爱的……你千吗管那么宽……还是讲讲你怎么样,儿子长得好吗?”

我说:“我家是姑娘,叶戈尔卡,不是儿子。孩子挺好,满地跑了…”

叶戈尔卡说:“我喜欢女孩儿。我从来就爱看女孩儿玩,爱给她们买玩具……”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南风习习,不像要发水。那个叶戈尔卡还那么红,活像鲜红的罂粟,又像园里的菊花。

昨天,我走过叶戈尔卡身旁,也胳肢了他一下。随他去吧。我寻思,他虽说是个坏蛋,倒还满招人喜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工人之口讲述故事,将琐碎事件和庸常人物作为关注对象,展现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怪现象。
B.小说用“罂粟花”“菊花”“茉莉花”的比喻,意在用花的盛放来凸显叶戈尔卡在工厂的特殊地位。
C.小说标题“撒网”,体现出作者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媚上欺下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抨击。
D.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俗词脏话,是作者有意以这样的方式力求语言的个性化,使之契合人物身份。
【小题2】小说中三次出现“南风习习”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为达到讽刺效果,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8 11:4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他的心且随时可以受到感动。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你有没有在阴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这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罢。”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本身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他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不到十件,而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地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昧。”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着,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重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力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西莫·邦滕佩利
我曾在塞尔彭蒂街×号三楼的一户人家里做过钢琴教员。
三月初的一个下午,我凭窗向上望去,目光正好和四楼窗前一位金发女郎的两只蔚蓝色眼睛对视。以后上课的日子里,这种四目相互顾盼的情景又出现过几次。后来我得知四楼住着一户有钱人。我的守护神使我预见到自己将成为一个生活舒适、幸福的丈夫;经过一段神速的、传奇式的爱情浪漫史后,与那位金发蓝眼女郎结为夫妇。
我等待,希望有机会和她相遇。在爱情之月的初旬,我和她终于相遇了。那天,我到主顾家去,刚登上一段台阶,突然,在我身后,下面作响,或许是一种心声在作怪,我回过头去。是她,她正在上楼梯。我放慢了脚步。我的脚每登上一级台阶,心就怦怦跳上十下。猛地,我像触了电似的,闪电穿过我的全身,打在了我的鞋上。
我想撇下故事暂且不表。我曾经拜读过美国所有诸如某某大王之类的亿万富翁的发迹史:在他们刚刚起步开始自己的生涯时,都是穿“一双破鞋”到达某座城市的。事情就是这样,即使什么人故意把鞋子弄破也无济于事,这是有经验的人告诉我的。鞋可以破在前面 ,也可以破在后面;而破在后面,那就顶顶糟糕了,因为观察到你鞋后面破的人,你自己是看不见他们的,你甚至可以想像你后面跟着一群数不清的人在讥笑你 。另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当你上楼时,在你背后的人最容易观察到你的破鞋。但是有一点是确凿的,那就是我的一双鞋是破的,并且是破在了后面。
正当我和她初次交谈的神圣时刻即将来临 ,我的心几百倍地跳动时,我蓦地想起这档事儿。紧接着,另一个闪念提示我要赶快摆脱这一困境,不然它一下子就会毁了我的现在和将来,误了我的爱情和幸福。但是,我又不能加快步伐,她会怎么看待我的出人意外的逃离呢?于是,我掏出一支香烟,止住脚步,靠墙而立,开始摸索口袋,好像在寻找火柴。我估计这番动作可以给予她时间,让她打我面前经过,使我有机会向她投去决定性的伟大一瞥,而我的鞋后跟又能紧紧贴着墙,避开她那蔚蓝色的眼睛。但是,她见我停下来,似乎有点踌躇不决;没错,她怕我使用暴力去亲近她。怎样才能叫她明白我不至于如此不慎和下流,而是情愿小心翼翼地、毕恭毕敬地跟在她后面?不,她不懂这一切。我站在墙边,在口袋里摸索着,寻找火柴。她呐,在距离我二十级台阶上也停了下来。最后,姑娘只好鼓起勇气,应付想像中的危险,重又开始上楼。
她愈向我走近,我愈急切地望着她,她的脸蛋儿就愈加绯红。她登上我所站的台阶,身子竟然簌簌发抖,像是要昏厥过去的样子。 难道在楼梯上爱我竟爱到如此地步了吗?不过,她很快就神智清醒了,强打起精神,明显地加快了步伐,向上跑去。我手里拿着熄灭了的香烟,几乎是立刻就跟在她后面继续上楼。我用爱怜的目光望着她那婀娜多姿的身躯,从一头金发开始,顺势看到她那百合花般洁白的脖颈,往下是细弱的肩膀,慢慢落到她那轻柔的衬裙,又卑微地向下看到她那小巧的双脚……天上的云,苍穹上的星啊!那对小巧的脚上穿着一双破鞋,一双破在后面的鞋!她自己明白这点。是的,她明白,所以仓惶逃去。
可以肯定,她并不是四楼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只不过是魔鬼创造出来的美女,安排了一个粗俗的插曲,来考验我的德行。我憎恨自己,厌恶这个世界。于是,我转身向后,下楼,狼狈逃去。从此,我和家庭钢琴老师这个职业绝了缘,也无心再去追逐有钱人家的女子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鞋”为中心,情节曲折起伏,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作者通过鞋来隐喻人身上的缺点,讽刺人们对缺点的不敢正视。
B.小说第四段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引出对“鞋”特别之处的介绍,既照应了标题,又使得小说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C.在楼梯上,金发女郎越向“我”靠近的时候,脸蛋儿就愈加绯红,这是她在“我”急切地注视下产生的正常的少女心理反应。
D.倒数第二段中“天上的云,苍穹上的星啊!”语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看到牛郎穿的也是破鞋后的失望。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破鞋”于“我”而言,有何特别的意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早年教育

富兰克林

⑴我自幼即好读,手中偶有点钱便都用来购书。我的第一部书便是班扬的《天路历程》。后来我又将这书卖掉购买了布尔顿的《历史丛书》,书为坊间廉价小本,不下四五十册。正值我求知欲如饥似渴之年,却苦于无适当的书可读,我父亲的少量藏书多属于宗教论战性质,而我此时已决定将来不作牧师,是以藏书大多只是稍加涉猎。父亲书中我最耽读不倦的是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惟有在这部书上的时光最不虚抛。

⑵这种浓厚的书癖终于使我父亲决定让我进入印刷业,尽管此时他已有一子(即詹姆斯)在这行业。我对印刷业的爱好远较父亲强烈,惟下海当水手的念头仍未完全忘怀。考虑此事后果堪忧,父亲遂不再耽搁,立即催我去詹姆斯处作学徒。不久我对印刷一行已事事熟练。这时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好书。利用与书肆学徒相识关系,我有时竟能从那里借上一册小书,但每次必速看速还,不敢污损。有时一本书晚间借回,次日天明即须归还,这时我便一卷在手,连宵赶读,以防到时还不回去,叫人来催。

⑶此后不久,一位名叫马修·亚当斯的商人常来我印刷所,其人的各类书籍收藏甚富,得知我好读,因邀我至其书室中,慨然将我所欲读的书惠借给我。此时我对诗的兴趣正浓,间或也稍有所作;詹姆斯以为此事倒也有些好处,对我稍稍鼓励之,因而我遂开始写时事诗,记得其中一首名《灯塔悲剧》,记船长威斯雷克及其二女海上遇难事;另一为水手歌,记海贼狄乞就擒事。两诗印成后,兄命我去市中售卖。前一种销路极佳,以其事发生未久,人们的印象尚深。这事给了我很大鼓励,但父亲对我的作诗则大加嘲笑,说作诗的人大抵都是乞丐。因此我遂绝作诗念头,实际上我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但文章对我则不同,它在我一生当中用途颇广,甚至可说是我日后的重要立身之阶。

⑷就在这时,我偶然遇到《旁观者》的零本一册,书为第三卷。这书我以前从未见过。我把它购回反复阅读,读后心爱不已。我认为此书文字极佳,因而有意模拟它。抱此目的,我遂取其中数篇,将篇中各句所表述的意思,略加隐括,即置之一旁不顾;数日以后,不看原书而径行重述原文,方法即将隐括语中的意义,一一仔细标出,其详尽须与原作无异,用字则尽我所能,务求妥贴。然后拿我重写的《旁观者》与原文相比较,找出谬误,加以改正。我发现我的词汇仍嫌不足,或用字想字时来得吃力,而这种能力,如果我不中辍作诗的话,早应不成问题;因为经常需要寻找同意但不同音(为了押韵)或不同长度(为了音律)的词汇这件事,势必要使我时刻去追求变化,并把这类事牢记在心,渐而至于精熟。因此,我遂把若干故事改写为诗;过上一段,当原文已经完全忘却,再把那些诗改写回去。另外,我有时还把我的提要有意打乱,数周之后,待我需要足句完篇时,再对这些进行一番认真整理。我这样做是为了学会如何把思想安排得富于条理。然后,取来原作互相比较,发现种种纰漏,即加改正;但有时在某些非关宏旨的细节上,我觉得我竟较原作更稍胜一筹,因而不禁暗自庆幸,自忖将来或有望成为一位不坏的英文作家,也未可知,因为在这事上我确是不无奢望的。

⑸正当我一心为文的时期,我读到了一部英文法,书末附有讲解修辞与逻辑的短论二篇,后者篇末载有苏格拉底辩论法范例一则。我对这个方法爱之入迷,并学着试用,于是废弃了我以前那种生硬反驳与正面辩论,而处处以一个谦逊的探询者与存疑者态度出现。我感到辩论时采用这个方法对我极为有利,但对我的对手则颇具困惑作用;因而耽之不倦,并经过不断练习而日臻精熟,这时即使许多学问高于我的人也每每为我所屈,因为辩论的结局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致陷入窘境之中而不能自拔,结果每辩必胜,而实际上不论我的能力或主张都未必如此高明正确。这个方法我曾连续用过多年,但也渐加放弃,而仅将谦逊的表达习惯保留下来;凡遇有所主张因而可能起争辩时,“当然”“无疑”以及其他自以为是的词语便很少出口;而宁可使用“我把某事理解为如此如此”;“由于某种某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不妨认为,如此如此”;“依我的想法某事可能如此”;或“如若我不错的话,某事可能如此”。这个习惯,我认为,每当我从事某种措施的推行,需要发表见解和说服人们的时候,往往给我带来极大便利;另外,既然交谈的目的无非为了提供情况、了解情况、使人心悦与使人乐从,因此我深愿一切好心聪明的人士切勿因自己的主观自是态度而影响自己的应有作为。因为那种态度势必要引起反感,招怨树敌,甚至使我们处处遭到失败,这时即使是一副天生的语言才能,也必无济于事。若你的目的在于提供情况,发表意见,过分自信与专断的态度每每容易产生龃龉,使人不能耐心聆听。若你的目的在于从他人获取情况和增长知识,但同时对你目前的看法却又表现得十分拘执,厌恶争辩的谦虚人们必将望望然而去之,听任你错误如故。因此,以这种态度出之,既不能为你赢得听话人的好感,也不能获得你所争取者的乐从。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
A.父亲见富兰克林从小嗜书,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便安排他向他的哥哥詹姆斯学习技能,从事印刷这个行当。
B.作者模拟并改写《旁观者》,因为比原作更胜一筹,也因为一直以来的愿望,作者认为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英文作家。
C.作者饱读诗书后,对诗兴趣浓厚,也善于散文写作,这些优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手段。
D.作者学习写诗,根据刚发生不久的事而写的时事诗《灯塔悲剧》记录了船长海上遇难的事,销路极佳,因而大受鼓舞。
E.父亲对作者的诗作大加嘲笑,认为作者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因此作者断绝了作诗的念头。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富兰克林早年所受教育中,有哪些东西对他后天成功有所帮助。
【小题3】作者写自己读苏格拉底辩论法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富兰克林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周围世界强烈的认识愿望、对现实的感悟都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真正的阅读者”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田少佐
希尔尼(新加坡)
我站在海山街口,东张西望。这一带的景物,对我说,熟悉又陌生。对于蹲在五脚基、忙着拍照的横田先生说,这一切,陌生又熟悉。四十年前,我的祖父,蹲在这里,等待过关,过后,当他登上夜行军车,就不再回了。横田先生的祖父那一伙人呢?当年这一群无辜命运的主宰者!今天我们前往拍摄的,是要印证历史的冷漠?“没有什么好拍的!”我拉了横田一把。
“到别处走走吧,要不然三两天内走不遍你的目标呢!”我把一袋摄影器材背起,然后朝向广合街、豆腐街一带走去。一路上我甚少开口,他也乐得自然摄取景物。作为对待一位海外社友的态度说,我是有点冷待了远方的朋友。不过,当社长告诉我,他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昭南市政会”的一员时,我对横田先生的到访,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感。
“横田先生,你应该随你的祖父一同前往才对,他可以告诉你更多的过往。不是吗,不久前就有一批前朝遗老在这儿威耀一番。”
“哦,不,家祖以前只在这儿居留一段非常短的时期,后因病回国。——何况,近年他不良于行……”
“不然,他会再度南下'进出'一番?……”我有点冲动地打断了他的说话:“历史是一切过往的见证,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评价。”
“是的,祖父说过,他们当年被派担任保护八十万市民日常生活的职责是有待评估的。”
我的天!我不再开口。脑子是有点儿混乱。大屠杀、良民证、共荣圈、宪兵队、慰劳所、奉献金等等似曾相识的名词,在我脑海里翻滚着。在那漫长的日子里,一切少不了血与泪。在湛蓝、宽朗的天空下,紧张的空气,向路人飞扑,仿佛要说服人们,一切过往不曾发生过。站在横田先生的旁边,一切很难忘怀。譬如说我们在南京街吃午餐时,我想起了南京。譬如说在伊丽莎白道,我们蹲在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前拍鱼尾狮的英姿时那一股无名的感触。黄昏时分,我们站在市政厅,不,政府大厦前拍纪念照。
“到十合百货公司去吧!刚开张不久的。”
我说。听说正式营业那一天,有二十万人涌了进去抢购。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我们越过马路,朝莱佛士城走过去。
“慢着。”
横田又拿起照相机,朝向那探天的浮雕对焦距。夕阳、浮雕、车浪、晚霞,一幅日落而息的安详图景。我们走过围栏,偌大的纪念碑,鲜有游人。碑的四周,池草萋萋;远处,车声隆隆。我想起广岛原爆,片片残瓦,层层钟声,串串纸鹤,和平雕像,小女孩的心声,慰灵碑,一切的一切……   
“这是什么?”
“哦,长生殿。”
我有意无意地说着:“那年你们的祖父留下的一点纪念。”
“你是说他们出钱建的?”横田认真地说。
“不,是他们提供机会罢了!”我趋前,拍拍灰坛,说道:“我的祖父、八叔一家,都葬在这儿!”
“干什么?”
“他们都在当年‘皇军进出’时无辜被杀的!”
“无辜?”横田用惊慌的眼神望着我。
“这石碑,是对当年许许多多蒙难同胞的一种纪念与追悼。”
“多少?”我出示了手掌。
“五十?”我摇头。
“五百?”摇头。横田走到我跟前,一脸狐疑:“你没有开玩笑吧?难道是五千?”我没有回应,我不想让他知道正确的数目,他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让历史去告诉他吧!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良久,横田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
“祖父不可能欺骗我啊!他说当年是这儿保护市民的!”
“我的祖父也不可能欺骗我,他确确实实躺在里头。”
暮色已沉,我看不清横田先生的脸色,好一阵子,他回身把摄影器材收好,说道:“我不去逛百货公司了,让我回旅店,我需要休息及冷静想想。——你能过一趟吗?我们谈谈。”
我点头。
“这也好,我先送你回去。”
我望一望腕表。
“差一点给忘了,我那两个小侄正等着用车,听说——听说晚上有个西城秀树的演唱会……”
注:①少佐:二战日军军衔,横田少佐是横田先生的祖父。②海山街是新加坡大屠杀的集中出发地。③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全岛沦陷,两天后日本占领军总司令宣布新加坡更名为“昭南岛”。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人名为标题,既有突出小说人物的意思,又有以“少佐”这一军官名凸显小说主题的意思,因为到访的横田先生曾经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
B.文章开头写对海山街口一带的景物,“我”是“熟悉又陌生”,横田先生是“陌生又熟悉”,这两种说法富有深意,值得回味。
C.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并暗含着一段同样发生在新加坡的历史,语言蕴藉,表现手法多样,情节步步深入,主题发人深省,读耐人寻味。
D.“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表明“我”对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加坡受欢迎的些许无奈。
【小题2】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赘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快递哥哥
艾克拜尔·米吉提
楼道里很暗,也许是这个缘故,当有人敲门时,三岁的玛丽娅会惊吓得往里屋躲。家里人就会对她说,不怕,不怕,那是快递哥哥,给咱们送东西来了。
家里人开门,果然是送快递的来了。
那是一件积木玩具,是爸爸从网上订购的,点对点服务,送货上门。妈妈签收后,就给玛丽娅打开包装。这一天玛丽娅玩得很开心,也很专注——她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个变幻无穷的积木玩具上了。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玛丽娅飞一般的扑进爸爸怀里,高兴地说:“爸爸,快递哥哥给我送来了这个!”她向爸爸炫耀着手中的积木玩具。
那是爸爸买的。爸爸含笑说。
不是,是快递哥哥送来的。玛丽亚一双纯净的眼睛清澈地望着爸爸。
是爸爸买了让快递哥哥送来的。爸爸想说明委由。
不是,是快递哥哥送来的。玛丽亚一脸认真地纠正爸爸。
好好好,是快递哥哥,是快递哥哥。爸爸心头不经意间滑过一丝轻轻的惆怅。他觉得自己的微笑已经凝固在脸上,这一切让他感到多少有些措手不及。
第二天正好是个周末,一家人准备欢天喜地的出门玩一天。爸爸用手机嘀嘀打的订车,玛丽娅就依偎在爸爸怀里,看他摆弄。手机不断发出清脆悦耳的应答声。不一会儿,车就订好了。
一家三口,加上小阿姨,正好四人一车。一坐到车上,玛丽娅就来了一句:嘀嘀一下,马上出发。
爸爸愣住了,这不是刚才订车时手机发出的提示语么?他摇摇头,冲着妻子笑笑。心想,看来孩子就是块磁铁,听到见到什么,都会被她像铁屑一样吸过来。
傍晚回家时,他突然发现就在附近有一所韩国人开办的幼儿园,他觉得应该把玛丽娅送到那里去。这里离家近,既没有堵车之苦,孩子也会在家睡足了觉出门。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睡足觉比什么都重要,他是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三天以后,玛丽娅从幼儿园回来第一句话便是:我是大老板。这让爸爸有点目瞪口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妻子。
那天,雾霾太重,幼儿园临时放了一天假。妈妈在家里陪着玛丽娅。玛丽娅正专注地搭着积木。妈妈是学经济的,她觉得应当让孩子认认钱,从小有点经济头脑,便从钱包中取出一百元让玛丽娅认。
这是一百元。妈妈对她说。
玛丽娅顺手接过一百元,说,这是我的钱。便放进了自己玩具小钱包。
妈妈有点出乎意料,看来,幼儿园已经教会了这些东西。
玛丽娅还顺口来了一句韩语,阿尼哈思呦(你好)。
此时,正好玛丽娅的爷爷打来电话,说给玛丽娅从国外带回来一个玩具女孩(芭比娃娃)和一套童装,让他们有时间谁来取走。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给爷爷打了一个电话:她爷爷,周末我们过去看您,您还是亲手把玩具和童装给到玛丽娅手上吧,不然她会认为是“快递哥哥”送来的,或者,谁给到她手上,就认为是谁送的,不会觉得是爷爷送的。
话筒那边,传来爷爷爽朗的笑声:也好,也好,那就周末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递哥哥送来玩具后,玛丽娅玩得很开心、很专注,因为变化无穷的积木玩具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在坚持认为玩具是快递哥哥送的,模仿手机提示语的情节中将天真无邪、童真可爱的玛丽娅塑造得活灵活现。
C.玛丽娅将一百元收入了自己的钱包,反映了孩童自私的一面。
D.小说通过玛丽娅与爸爸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玛丽娅的童真可爱和爸爸的成熟无趣、圆滑世故,对表现文章主题无关。
【小题2】小说以“快递哥哥”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玛丽娅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