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空中骑士

(美)安布罗斯·毕尔斯

一八六一年秋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西弗吉尼亚州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

这个军规违犯者所在的月桂树丛位于路的拐角,这条路沿着陡坡急剧上升,奔向南方,到了这里突然向西急转,顺着山脊延伸一百码左右,然后又折向南方,穿过树林蜿蜒而下。在这第二个拐角的突出部有一个大而平坦的岩石,这座岩石高踞在一面峭壁的顶端,从它的外沿投下的一块石子,将会笔直地坠落在一千英尺下面的松树梢上。士兵所在的拐角恰好在同一峭壁的另一个尖嘴上。倘若他没有入睡,他不但会清楚地看到山脊上那短短的一段路和伸出的岩石,而且整个峭壁的侧面都会历历在目。

这一带到处都是丛林,只有北边峡谷的沟底除外,那里有一小片天然草坪,一道溪水流贯其间。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在这军事上称为“捕鼠夹子”的凹底,五十名士兵据守着所有的出口,尽可以因住一个军团,迫使它屈膝投降。就在这一带丛林里,联邦军有五个步兵团正在隐蔽待命。他们希望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如果袭击不成功,他们就会陷入极端危险的境遇;如果他们的行动由于意外事故或敌人的警戒而被发觉,他们肯定是会失败的。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父母只有他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小就过着安逸而有教养的富裕生活。一天早晨,他用过早餐,从桌旁站了起来,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着答道:“去吧,卡特,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你背叛了弗吉尼亚,它没有你也得干下去。要是咱俩都能活到战争结束那一天,咱们再往下谈这件事。”

于是卡特·德路斯毕恭毕恭地向父亲鞠了一个躬,父亲也庄严而彬彬有礼地答了礼,借此掩饰他那伤心欲碎的感情。卡特·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良心和勇气,凭着他忠诚和大胆的行动,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他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正是因为他具有那些品质,对当地情况又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入睡了。

他静悄悄地把前额从手臂上拍了起来,透过充当伪装的月桂枝叶望出去,右手本能地握紧了步枪的枪托。

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整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

德路斯这时已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翘起枪上的击铁,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着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卡特·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牵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

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

但是且慢,还有一线希望: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很有可能,他所以全神贯注——德路斯转过头来往下看,他看见蜿蜒一线的人马,穿过绿茵茵的草坪蠕动着——不知是哪个愚蠢的指挥官竟然准许他部下的兵士在开阔地上饮马,从周围上百个山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

骑士以军人方式笔直地骑在马上,紧紧跨着马鞍,狠狠地扣住缰绳,以免战马过于剧烈地向下俯冲。他没戴帽子,长长的头发向上飘扬,羽毛似地波动着。他的右手被一簇竖立的马鬃所遮盖。马的身躯保持水平,仿佛是马蹄的每次起落都遇到了大地的阻力。这一切动作完全是野马疾驰的动作,这简直是在飞行啊!

树丛中訇然一响——响声没有回音就消失了,接着一切归于寂静。

卡特·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马背上有人吗?”

“有。”

“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有删减)

(注)①1861年4月,南军进攻联邦军,美国南北战争爆发。②西弗吉尼亚州,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属于南方阵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儿子参战前父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暗示了故事的背景,也为后文父子战场相遇埋下了伏笔。
B.背叛南方并在最危险的前线执行任务的儿子,以空中骑士形象出现在儿子瞄准器里的父亲,他们都是英雄。
C.小说情节简单,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父子战场不期相遇和残杀的事件,为战争笼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意。
D.儿子枪杀父亲的过程是双方人格升华的过程,在父与子、敌与我的关系冲突中表现了忠于职守的人性光辉。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卡特·德路斯发现骑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结尾通过对话点明卡特·德路斯射杀的是他的父亲,请推断这样安排的合理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6 10:4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安道尔的犹太人

(瑞士)马•弗里施

①从前在安道尔住着一个年轻人,人们认为他是犹太人。
②讲起他来便是那些想当然的故事,说他出身如何,他日常怎样和把他视为犹太人的安道尔人交往,不论在哪儿等待着他的都是这种固定的成见。比如说人们对他的情感表示疑惑,安道尔人原本知道犹太人不会有他们这样的情感,可他们还是对他说,他有敏锐的智力,结果他的智力因此不由自主地敏锐起来。或者他与钱的关系,钱在安道尔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知道,他感觉到大家心里那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他检验自己,是否他真的总是惦记着钱。他检验自己直到发现没有错,是这样,他确实总是惦记着钱。
③他承认了,他认可了,安道尔人也相视无言,几乎嘴角都没有动一动。
④在对待祖国的事情上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要他嘴里说出这个词来,他们就会像对待一个掉在了脏污上的钢镚儿一样不去理睬。因为安道尔人知道犹太人的祖国可以是多数,他们挑选、购买祖国,不像我们只有一个,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逢谈起安道尔,不管他怎样说好话,他的话也都像进入了海绵一样,不会引起任何反应。后来他明白了,他说话办事不讲究策略,有一回当他由于他们的态度而沮丧,控制不住自己大发脾气时,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他的这个缺点。祖国属于其他人,这是无法变更的事情了,没有人期望他会爱这个祖国,相反,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只能招致他们的蔑视,促使他与他们之间产生鸿沟;他追求他们的恩惠和善意,竭力讨好他们,可是人家即使看不到他可能怀有某种目的,也觉得他这样做不过是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这样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以他那无时无处不在的、将一切都透析的敏锐感觉发现,他确实不爱祖国,连这个词都不爱听,每逢使用它都让他感到尴尬。显然他们是对的。显然他根本不能去爱,不能以安道尔人那种意义的爱去爱;他只有炽烈的激情,当然也具有理智的冷静,而后者被人们认为是他随时准备满足他的报复嗜好而运用的秘密武器;他缺少联系他人的情感,显而易见他缺少实施信任的热情。
⑥同他打交道使人活跃,但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安适。他无法做到像其他人一样。当他徒劳地试图使自己不惹人注目时,甚至于在内心里便怀着对抗、傲慢和潜伏着敌意的情况下来忍受他的这种异样。由于怀有敌意使他自己感到不快,便又反过来用生意场上的客套来加以缓解。可是即使他鞠躬行礼也是一种责难,仿佛他是犹大人是周围环境的过错
——大多数安道尔人对他并没有什么伤害。
⑦可对他也没有做什么好事。
⑧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具有进步和自由思想的安道尔人,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感觉到对人道负有的责任:他们敬重这个犹太人,如他们强调指出的,恰恰因为他所具有的犹太人特性,诸如敏锐的智力等等。他们支持他直到他死去,死得非常残酷,其残酷和令人恶心的程度让那些能够为整个人生的残酷无动于衷的人也感到恐怖。就是说,他们原本不是为他悲叹,或者坦白地说:他们不是想念他——他们只是对那些个杀死他的人感到愤怒,因为那杀人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那方式。
⑨人们长久地谈论此事。直到有一天弄清楚了他本人,即那死者已经无法再知道的情况:他是人家抱养的孩子,他的父母,这是后来发现的,是像我们一样的安道尔人。
⑩人们不再谈论此事。可是安道尔人,每当他们照镜子,都惊骇地看到,他们自己脸上有着犹太人的表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选自《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说说第一第二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认为”“想当然”的作用
【小题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具有自由和进步思想的安道尔人”对主人公持怎样的态度?
【小题4】结合小说,分析主人公的死因。
【小题5】小说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地上的天竺葵

俄罗斯]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在简陋的农家小屋里,一个酗酒成性的庄稼汉在大吵大闹。他妻子好言相相劝,想让他安静下来。他老拳一挥把妻子打到过道上,吓得孩子们四散跑开了。醉汉开始寻找能打碎的东西,可是,屋子里的家什都已被打破砸烂了。

庄稼汉怒气难平。

忽然他看到窗台上摆放着天竺葵。天竺葵栽种在一个破铁锅里。由于常常忘记浇水,天竺葵靠根部的叶子已经发黑、萎蔫、脱落了。尽管这样,天竺葵还是使出浑身气力活下来,而且还开了花。是一花独数,开在叶子的根茎部分。夜里,近窗户的叶子冻在玻璃上了,炉火烧旺后,它们又渐渐暖和过来。

庄稼汉蹿到窗台前,抓起破铁锅向窗外扔出去,天竺葵连同培育它的土壤一起散落在雪地上。庄稼汉终于安静下来,香香沉沉地睡着了。

整整一夜,天竺葵快活地活着,它没有被冻死。拂晓时分纷纷扬扬飘落起雪花,可怜的天竺葵被白雪覆盖。

白天,庄稼汉找了一块胶合板,想把他昨天砸坏的玻璃挡上,这时他看见了那株天竺葵,它在雪地上黯然神伤。庄稼汉觉得花儿酷似一滴鲜血,他停下了手里的活,呆立窗外。

雪花随着寒风飘舞,不住地摧残着天竺葵,它渐渐消失了。庄稼汉认为天竺葵在白雪覆盖之下也许会更好些、更安静些、更温暖些,不会像在小屋里那么委屈、憋闷。

不久春回大地。窗外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江成一条条小溪流向四面八方。奔流的雪水把天竺葵的根茎和湿漉漉、黑乎乎的小花送到了峡谷。天竺葵的根部并没有枯死,根须扎进了土壤中,天竺葵重又复活、开始生长了。在峡谷里,天竺葵长出两片新叶,正在崭露头角,不幸的是,山羊正巧在那里觅食,两片鲜嫩的叶子被山羊一口吃掉了。

天竺葵的根须还残留在土里,它再次蓄足了全部力气,又萌发出嫩芽。不巧那里开始破土动工,进行工程建设。庞大的推土机开来了,推土机把土里的根连同新生的嫩芽一起铲了起来,装上了卡车,运到河畔深谷,把土和天竺葵一起卸掉了。

天竺葵在疏松的土堆中不住地晃动、挣扎,渴望着在新地方获得新生。怎奈倾倒在它上面的土愈来愈多,它被埋得愈来愈深。它再也无力展叶、开花了。根须也在土里被压得实实在在的,失去了活力和生机。天竺葵,还有木屑、垃圾、铲起的杂草都混合在土堆当中,逐渐发霉腐烂。

农家小屋主妇把那只破铁锅捡了回来,载种上西红柿秧苗。庄稼汉如同以往那样酗酒,每次拿到工钱后都会喝得酩酊大醉,啰唣不休。仍旧是东寻西找,找到可以砸碎的东西便向窗外扔出去。不过,他再也没有碰那只栽种着西红柿的破铁锅。

(选自2017年第21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对农家小屋进行细致的描写,只用一个“简陋”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庄稼汉日子的贫寒与困苦。
B.庄稼汉殴打妻子,砸碎东西,连窗台上破铁锅里的天竺葵也不能幸免,说明庄稼汉酗酒成性,没有家庭责任感。
C.小说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天竺葵,它在遭逢缺水受冻、散落雪地、置身峡谷、被吃叶子等厄运时依旧顽强地生长。
D.小说中的破铁锅、大雪、峡谷、山羊、推土机等群体意象,象征着底层人们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社会生活。
【小题2】“雪地上的天竺葵”这个标题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他再也没有碰那只栽种着西红柿的破铁锅。”这个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法 官

英赫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D.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小题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③司机多年操劳,兢兢业业,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⑤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百次的阴晴明晦,一千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慢慢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⑦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⑧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但现在,在门前,手却发抖了。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⑨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

⑩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着,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火车司机对工作兢兢业业,因多年操劳,远离亲情,同时又目睹诸多悲剧而厌倦现实,但他对生活仍旧充满热情与想象,渴望温馨与美好。
B.火车司机生活单调,历经生死离别,作者却只用寥寥数语来加以概括,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与读者内心所产生的震撼相碰撞,更易加深读者的感受。
C.“从小径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这一句话暗示了小镇之旅摧毁了火车司机之前的美好寄托,失去幻想和希望对老人的心理打击特别大。
D.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火车司机是如此,小镇母女也是如此,以此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凸显了小说结构上的特色:先扬后抑。
【小题2】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试分析标题“远与近”的意蕴,并简要概括小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