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空中骑士

(美)安布罗斯·毕尔斯

一八六一年秋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西弗吉尼亚州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

这个军规违犯者所在的月桂树丛位于路的拐角,这条路沿着陡坡急剧上升,奔向南方,到了这里突然向西急转,顺着山脊延伸一百码左右,然后又折向南方,穿过树林蜿蜒而下。在这第二个拐角的突出部有一个大而平坦的岩石,这座岩石高踞在一面峭壁的顶端,从它的外沿投下的一块石子,将会笔直地坠落在一千英尺下面的松树梢上。士兵所在的拐角恰好在同一峭壁的另一个尖嘴上。倘若他没有入睡,他不但会清楚地看到山脊上那短短的一段路和伸出的岩石,而且整个峭壁的侧面都会历历在目。

这一带到处都是丛林,只有北边峡谷的沟底除外,那里有一小片天然草坪,一道溪水流贯其间。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在这军事上称为“捕鼠夹子”的凹底,五十名士兵据守着所有的出口,尽可以因住一个军团,迫使它屈膝投降。就在这一带丛林里,联邦军有五个步兵团正在隐蔽待命。他们希望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如果袭击不成功,他们就会陷入极端危险的境遇;如果他们的行动由于意外事故或敌人的警戒而被发觉,他们肯定是会失败的。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父母只有他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小就过着安逸而有教养的富裕生活。一天早晨,他用过早餐,从桌旁站了起来,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着答道:“去吧,卡特,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你背叛了弗吉尼亚,它没有你也得干下去。要是咱俩都能活到战争结束那一天,咱们再往下谈这件事。”

于是卡特·德路斯毕恭毕恭地向父亲鞠了一个躬,父亲也庄严而彬彬有礼地答了礼,借此掩饰他那伤心欲碎的感情。卡特·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良心和勇气,凭着他忠诚和大胆的行动,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他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正是因为他具有那些品质,对当地情况又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入睡了。

他静悄悄地把前额从手臂上拍了起来,透过充当伪装的月桂枝叶望出去,右手本能地握紧了步枪的枪托。

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整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

德路斯这时已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翘起枪上的击铁,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着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卡特·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牵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

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

但是且慢,还有一线希望: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很有可能,他所以全神贯注——德路斯转过头来往下看,他看见蜿蜒一线的人马,穿过绿茵茵的草坪蠕动着——不知是哪个愚蠢的指挥官竟然准许他部下的兵士在开阔地上饮马,从周围上百个山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

骑士以军人方式笔直地骑在马上,紧紧跨着马鞍,狠狠地扣住缰绳,以免战马过于剧烈地向下俯冲。他没戴帽子,长长的头发向上飘扬,羽毛似地波动着。他的右手被一簇竖立的马鬃所遮盖。马的身躯保持水平,仿佛是马蹄的每次起落都遇到了大地的阻力。这一切动作完全是野马疾驰的动作,这简直是在飞行啊!

树丛中訇然一响——响声没有回音就消失了,接着一切归于寂静。

卡特·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马背上有人吗?”

“有。”

“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有删减)

(注)①1861年4月,南军进攻联邦军,美国南北战争爆发。②西弗吉尼亚州,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属于南方阵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儿子参战前父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暗示了故事的背景,也为后文父子战场相遇埋下了伏笔。
B.背叛南方并在最危险的前线执行任务的儿子,以空中骑士形象出现在儿子瞄准器里的父亲,他们都是英雄。
C.小说情节简单,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父子战场不期相遇和残杀的事件,为战争笼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意。
D.儿子枪杀父亲的过程是双方人格升华的过程,在父与子、敌与我的关系冲突中表现了忠于职守的人性光辉。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卡特·德路斯发现骑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结尾通过对话点明卡特·德路斯射杀的是他的父亲,请推断这样安排的合理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6 10:4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卖
(俄罗斯)邦达列夫
(1)“奥莉娅哭啦。”晚上妻子对他说,“她不愿意让你这样做,她这会儿用被子蒙着头,可并没有睡着。”
(2)这时,他回想起了那个严寒的早晨,想起了莫斯科市郊南站那个委托商店的结了一层冰的栅拦,想起了大门旁边那个穿着皮袄、冻得脸色赤红的守门员。然后又想起:汽车驶进院子,那个穿着毡靴在雪中踩来踩去的守门员,大声喊道:“开到停车台上去!”
(3)大停车台上,他关上了马达,汽车胆怯地、警觉地停止了响声,高高地站在周围的另外一些汽车中间,看样子,那些饱经风吹日晒的汽车被主人丢在这里很久了。
(4)验收员的目光毫无表情,草草地打量了一下马达、车身和后舱,然后漫不经心地、亳不客气地坐到方向盘后面,把汽车从停车台上退了下来。它顺从地在冰冷的地面上转了一圈,附近的其它汽车用圆玻璃前灯狐疑地注视着它,然后,它好像在惊慌之中,小心翼翼地驶到委托商店的办公室门前,在这里要办最后一道手续。所有这一切,他都看见了,却仍然若无其事,沉得住气。
(5)“办手续吧!”验收员说。他听到验收员的话音,默默地点了点头。
(6)过了半小时,在成交之后,在定了价和填完所有的单据之后,他从炉火很热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去办最后一件事——把汽车的钥匙转交给试车工人,那工人是一个身穿短皮大衣的年轻小伙子,从羊皮领子里露出来一个冻得红里透青的面孔,流着清鼻涕,嘴唇已冻得发紫。
(7)汽车照样停在办公室旁边,按老习惯耐心地等候着他,准备顺从地开动马达,心甘情愿地载着他穿过整个莫斯科回家,回到温暖、舒适的汽车房里,那里每天晚上都亮着一个小电灯泡,并且经常散发出好闻的汽油和机油味。他看了看前档玻璃,看了看车外罩,它们微微披上了一层被来自田野的正月冷风扬起的雪屑。后来,他看见好几处买主向汽车走来,他们像小贩一样忙活起来,贪婪地瞧来瞧去,摸来摸去„„此时此刹,好像有一种东西刺痛了他,使他的心哆嗦了一下。
(8)他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把钥匙交给了试车工人,接着,汽车轻轻地开动起来,再次迟疑地向后倒退,仿佛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要把它带到哪里去,因而退缩起来。它在地上转了半圆,就加入了其它汽车的行列,现在,共同的命运把它们联系在—起了。
(9)“好,全办完了,”他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轻松感自言自语道,“很快就会把它卖出去……”
(10)而汽车却用闪闪发光的前灯,从远处诧异而伤心地望着他,好像不愿跟他告别似的,他为了这会儿不看见它,匆匆走进了办公室。
(11)“我真可怜他。”妻子说,“你跟她告别了没有?请它原谅了吗?”
(12)“是的。”他喑哑地应了一声,撒了个谎,他清清楚楚地记得,他实际上并没有跟汽车告别,也没有哪怕最后进去坐一坐,甚至没有抚摸一下它那熟悉的光滑的金属外壳。
(13)“奥莉娅那样喜欢它,那样刷洗它,叫它漂亮的‘小莫斯科人’,——你还记得吗?”
(14)“是的,是的。”他又重复说。
(15)后来,他一直感到不安,为他在把钥匙交给试车工人时那种轻松劲儿而自我谴责,想象它现在大概正远离家门,在莫斯科郊外,在寒冬的夜里,冒着刺骨的冷风,它那金属躯体已被冻僵,他为了买一辆新的、更漂亮的汽车,就毫不心疼地把它廉价出卖在那里。他这时才想起,他多年来多么爱它,它对他多么忠诚;当他在路上奔驰的时候,在阳光下快活地闪闪发光,不断向迎面开来的汽车卖弄着美姿,显得多么漂亮;当他对它不小心、不客气、精暴无礼的时候,它极少生他的气,像对亲人似的原谅一切,它经常被他和十岁的女儿奥莉娅清扫、擦洗地干干净净。
(16)现在,它待在那里,顶风冒寒,已被冻僵——同时,对十足的背叛行为的感受也留在了他的心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出卖”为题目,总领全文,第(1)到(10)段写“他”早晨卖车的经过,第(11)段到结束写晚上全家内讧过程。
B.小说多次写到天气的严寒,结冰的栅栏、脸冻得通红的守门员、流着清鼻的试车工人等,都在烘托一种歉疚心理的气氛。
C.这篇小说采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把一个平常的卖车事件写得具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其蕴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卖出本身。
D.从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那辆车最后开不动了,肯定卖不出去了,因为在风寒中,小车已被冻僵了,发动不起来了。
【小题2】作者在(7)段,把叙述者从“汽车”转向“他”,用这样的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他”为了买一辆新车,卖掉了旧车,但却留下了“背叛”的心理感受。对这样的行为心理,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论贝多芬

科尔曼

贝多芬的魅力,在于他将其坚毅刚强的性格与细致柔腻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捕捉住刹那间人心的激越、心灵的激荡;他以一种穿透万物表象的洞察力,力图表现春天野花绽放时的芬芳,云朵在风中的战栗,苍蝇在草间的嘤鸣,人在命运面前的叹息和挣扎,我们对爱情的向往,还有我们对造物主的赞美和礼拜。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有时甚至可以觉察到一丝冲动,一丝少年人的豪气冲天。但是有时,他又弱如水边的那喀索斯,沉醉在丝绵般的纤柔和莫名的哀愁中。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往往我们不能觉察到,但是每当我们聆听音乐,我们体验到的不仅仅只是贝多芬的心灵世界。他的乐曲所唤起的,是那潜藏在我们心底的情感。这情感是沉郁在阴霾后面的惊雷,一旦炸响,便会令我们看见自己,看见生命中蕴涵的神的意志。我们的灵魂就开始苏醒了。

于是,面对贝多芬,便好似在和我们的灵魂对话。我们如聋子、哑巴、盲人,能够体会到、感觉到、意识到,但我们不可言说。这种朦朦胧胧的知觉,令我们感到怅惘。然而,贝多芬把他那些音乐带给我们,那乐声将我们同自己心灵底层的世界联系到了一起。刹那间,鸟儿的啁啾,天空的蔚蓝,黑夜的幽深,甚至于我们的呼吸,我们脉搏的跳动,突然便具有了意义。我们领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存在一起的生命。流畅的旋律呈现出一派生机,灿烂、绚丽、辉煌;回旋的主题又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奈。我们闭上眼睛,却看见光亮闪烁不定,犹疑躲闪,稍纵即逝。我们对自己说:“原来如此。”

然而,贝多芬并不在乎我们的感受。他写过:“孤独!孤独!孤独!”有如李尔王咆哮的声音。他曾经生活在一片沉寂之中。想象一下,当我们聆听《庄严弥撒曲》《D小调第六交响曲》等篇章的时候,创作出如此卓越深湛的乐曲的,竟然是一位失聪的孤独者。这寂静沉默的幕帘,如此的深沉,如此的凝重,如此的强大。然而,贝多芬没有自怨自艾地诉说他的痛苦。他以对生命的礼赞、对神的礼赞,给他自己,也给我们带来隧道尽头的那一丝光明。只有领会到这一点,我们才真正体会了贝多芬。

贝多芬的交响曲呈献给我们的是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他曾经对生命感到幻灭。他幻想胜利的喜悦,叙述他想象中与至高神性的结合。他在时代的浪潮中感受到英雄的雄健与悲壮。那壮丽的场景使他神往其中。然而,大自然所蕴涵的,是人不可知的奥秘。他陶醉了。他沉迷地陷入对世间万物玄奥的冥想之中。他意识到,人在这大千世界中,如一颗微粒,渺小平凡。他超越了生命的本体。在那雷鸣电闪之中,他体验到神的伟大,从而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但是,不可思议的是,他返回到了尘世间。他回溯自己,反观自我,明白了音乐对他、对人类来说,有如甘露般,滋润干涸的心灵荒漠。他讴歌的是神吗?是那置身于时世之外的超然的神吗?还是人的心灵中本身所具备的神性?

贝多芬从不否定神性。在他的音乐里,我们感受到古代希腊悠远的底蕴。与此同时,时代也赋予他灵感,驱使他向前,追逐神对他的若隐若现的昭示。孤独使他沉思,帮助他在那一片荒凉的寂静中聆听神的宣示。他忘记自己只是一颗悬浮在空中的小小的尘埃。相反,他令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卑微。他是强大的,于是他和他的音乐不朽。他是现世的普罗米修斯。他以他的音乐,伸展出他的手,企图搀扶我们从泥潭中爬起来,站立起来,再次迈出我们的步伐,走向他。

我们在时代的黑暗中悲叹,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和卑微而感到惋惜。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与贝多芬的差异?我们聆听他的音乐,或多或少地得到感召和领悟。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着天空,歌颂生命,歌颂神灵,这时的我们,将能够放下心灵的负担,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甚至窥见那隧道尽头的闪烁的光明。

(叶红译,有删改)

作者主要论述了贝多芬音乐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一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C.这篇小说具有同化仿写的痕迹,有超现实的一面,但它又是现实的一种艺术写照,它表达了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冲动与困惑。
D.柯希莫住在树上,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隐士,他也参与过一些社会事件,表明他不是真正要离开这个世界。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深厚的东西:
【小题3】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也别相信

俄罗斯米哈依尔·米盖诺夫

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每年的4月1日都很倒霉。同事们一次次地编造谎话捉弄他,而施普里金每次都会不折不扣地相信。就这样,他为自己的天真幼稚不断付出代价。

他心里说:“哼,这一次嘛,你们休想再愚弄我!”

清晨,施普里金上班时,对那些鬼把戏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事们都在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有理会他。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似在埋头处理着文件,但心却一直提防着。果然,接下来有同事告诉他,经理让他去办公室,他没有理会。有人说他西服后背上有灰尘,他也没有去拍打。甚至有人喊叫说,商店里来了一批紧俏的家电,他也没跑去抢购。当程序员古谢夫尖叫着喊“着火啦”,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同事们都很扫兴,他们没想到施普里金这样无动于衷。

九点半的时候,施普里金的电话响了起来。打电话的竟是他朝思暮想的大学同学卡佳。施普里金曾经狂热地追求过她,但卡佳始终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这让他耿耿于怀。今天,让施普里金没料到的是,她竟主动打来电话,约定晚上8点在街心花园见面,说要告诉他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你来吗?”她满怀期望地问道。"当然,我一定去,卡秋莎!”他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双手几乎拿不稳话筒。

“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冷静下来后,施普里金想,“让我就这样相信你?我痴情地追求了你3年,你始终不冷不热的,怎么突然今天,4月1日,主动约会我呢?哼,傻瓜才会去和你约会呢!”

十一点半的时候,科斯佳·伊格鲁诺夫飞闯进办公室,他手里晃动着刚到的《消息报》。今天是彩票开奖的日子。

“诸位,请检查一下你们的彩票,看有没有中大奖的?”

施普里金从自己的办公桌抽屉里掏出那唯一的一张彩票,机械地读出号码和序列号。同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哼,接下来他肯定要说我中奖了!”

果然,科斯佳一个一个地把那些数字与报纸上的对照,他的眼睛突然瞪得很大:

“老家伙,祝贺你,你中了一辆‘亚瓦’摩托车。哈,你真走运!一定别忘了请客哟!”

整个部门的人都跑到报纸前,低下头仔细看那些数字,几乎同时,发出一声赞叹:

“呀,你真行!”

只有施普里金看透一切似的说道:“嘿,我清楚你们的把戏!”然后,把那张彩票撕得粉碎,手一扬,抛向了空中。人们一阵惊呼。

午饭后,工会主席给他打来电话,叫他去领疗养证。主席说,考虑到他工作多年,一直受胃痛的折磨,决定批准他到著名的疗养胜地去度假,医治胃病。

他不假思索地用冷冰冰的声调告诉工会主席:“我没病,也不需要什么疗养,让那疗养证见鬼去吧!请你别再来烦我!"

第二天,施普里金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他心想,上帝保佑,愚人节总算过去了,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然而,对他来说,第一个考验是放在他桌上的前一天的《消息报》,不知是谁用粗重的笔把那中奖的号码和序列号圈了起来,没错,那确实是自己那张彩票的号码,那组号码他太熟悉了。

第二个考验来自于科斯佳·伊格鲁诺夫,据同事们说,他取代施普里金去了著名的疗养胜地度假。那是唯一一张疗养证,单位里的人们做梦都想得到它。

最后的考验,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是卡佳的电话。她的鼻音很重。她告诉施普里金,昨晚,她站在大风中的花园里一直等着他,等了两个多小时,冻感冒了,她终于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希望施普里金以后别再去打扰她的生活,永远不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因过于天真幼稚而屡次在“愚人节”被别人愚弄,之后变得敏感多疑,不愿相信别人的小人物。
B.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在愚人节被同事、工会主席、大学同学愚弄的事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相互愚弄的社会怪象。
C.小说塑造了办公室同事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个别人物也做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眼睛突然瞪得很大”的科斯佳。
D.小说主人公最终没逃开被愚弄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思考。
【小题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至少从三个方面赏析小说。
【小题3】请结合对小说全文的理解,简析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你为什么要流走
鲍尔吉·原野
①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
②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呆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
③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
④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⑤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
⑥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
⑦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⑧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
【小题1】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喻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小题2】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小题3】“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