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文中作者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其“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7 08:4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在旅途

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刻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她行了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过来按按他的肩,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了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没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得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帮他买了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以万计的人,爱得从第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做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的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德兰姆姆最可敬的地方在于:始终坚持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

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蕾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正是德兰修女稳如泰山的信念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地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C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C.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D.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2)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自由、幸福和荣誉

西蒙 波利瓦尔

先生们:

刚才我以哥伦比亚总统身份所作的神圣宣誓,对我来说是一个道德协定,它倍增了我服从法律和听命祖国的义务。只是出于对最高意志的深切尊重,才迫使我接受了最高行政权力的巨大义务。此外,我对人民的代表们的感激之情促使我接受这一令人欣愉的使命,继续以我的财产、我的鲜血乃至我的尊严提供服务,保卫这部关系到由自由、幸福和荣誉联结起来的两个兄弟人民的权利的宪法。与独立一起,哥伦比亚宪法将开创一个神圣的纪元,我愿在这一事业中作出牺牲。为此,我将走遍哥伦比亚各地,去粉碎厄瓜多尔国民们的枷锁,并在他们获得自由以后,邀请他们加入哥伦比亚。

先生们,我期望你们授权于我,以仁慈的纽带联结由天地万物和上帝赐予兄弟情谊的各国人民。在以你们的智慧和我的热忱完成这项工程以后,除了和平以外,在给予哥伦比亚所需要的一切——幸福、安逸和荣誉方面,我们什么也不缺了。先生们,到那时候,我热切的希望,不要对我的良知和名誉大声疾呼地要求我只当一名普通公民的呼声充耳不闻。我感觉到了放弃共和国首脑职位的必要性。人民把这个职位视为心灵的元首。我在战争中成长,是一个由历次战斗推上元首职位的人。命运支配我,胜利确认我留在这个地位上。但是,这些并不是由法律、幸运和民族意志认可的资格。曾经统治哥伦比亚的利剑不是阿斯特雷亚的天平,而是对邪恶天性的鞭笞。有时,天国让这种邪恶降临人间,以惩罚独裁者和儆戒各国人民。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把利剑没有任何用处。和平到来之日,应该是我的权利结束之时,因为我曾经如此发誓过,对哥伦比亚作过许诺,也因为在一个人民不能确保行使其权力的地方,是不会有共和制度的。像我这样的人,在一个平民政府中任职是危险的,是对国家主权的直接威胁。为了自身的自由,也为了大家的自由,我愿做一个公民。我宁要公民的身份而不要解放者的称号,因为解放者的称号源于战争,而公民的身份来自法律。先生们,请你们把我的一切头衔改为优秀公民的称号吧。

(1821年10月3日)

【小题1】西蒙·玻利瓦尔放弃共和国首脑职位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请概括一下这篇演讲辞的主题。
【小题3】西蒙·波利瓦尔一方面要作领袖,通过战争解放拉丁美洲,一方面又厌恶战争,愿做一个公民,这不是矛盾的吗?请探究一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开椅子,开木箱,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B.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有些恐惧的心理。
C.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D.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里亚叔叔

(俄罗斯)安德烈·安季平

烈日像一轮巨大的火盘在空中滞重地盘旋着,散发出一束束炽烈的光带。用不了几分钟,它就会将天劈散,毒毒地用光叉割向草地和我。因为怕小虫飞进嘴里,我便咬着牙恨恨地诅咒这日头:“你炸了才好呢!”

胶皮靴子快热化了,里面卷进不少干草屑。这是最不适合刈草穿的鞋了!人造革靴子虽然重些,却实用多了。可我没有人造革靴子,整个夏天我都趿着这双胶皮靴,早上在满是露水的草上特别容易打滑,到了中午又被热气和汗水浸得软塌塌的。

“我也只能把这双胶皮鞋穿到死了,”我无奈地掷了块小石头,埋怨道,“看看,别的孩子怎么就有好鞋穿呢……”

“米沙,等秋天上交了土豆再说吧……”父亲摆摆手,摘下眼镜,突然望着大路说道,“这不回来了!”

只见科里亚叔叔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小溪那边走来。科里亚叔叔是爷爷的二儿子。他是来我们这片采浆果的,午饭后顺便帮我们刈草。赶过来后,科里亚叔叔把木桶放在地上,自己坐在小树丛下。木桶上紧紧地缠着抹布。有一次,科里亚叔叔从很远的针树林采果子回来,犯懒没用松紧带把桶盖缠紧,结果他在一个小坡子上绊了一下,一整桶四维德罗的果子一路滚下来,几乎散了个精光。叔叔现在学小心了,哪怕是去采蘑菇,也会用抹布把篮子裹好。看不到桶里的浆果,但盖布被撑得鼓鼓的,所以应该有满满一大桶。科里亚叔叔表情庄重地停顿了一下,然后掀开盖布,原来是一大桶醋栗!科里亚叔叔很会采果子。奇怪的是,他那双巨大的糙手居然能干这么巧的活儿。我跟着去的话,永远也赶不上他,他采到半桶时,我桶里的果子才没底儿。

“今儿可真是晒呀!”科里亚叔叔用鸭舌帽擦着额上的汗。

“阴凉地里也有42度”,父亲道,“这不,通知说还会升到45度嘛。”

“多少?”爷爷简直不敢相信。

“45度!”

科里亚叔叔沮丧地摇摇头。

“快疯了!”我倒在地榆丛里,有意无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问题不在这儿!”爷爷道,“土豆都快熟了,可这地干成这样。我们吃啥?!”

“该吃啥就吃啥呗,”科里亚叔叔叹了口气,“会给我们运面包过来吧,谢尔盖·彼得洛维奇说过……”说着说着,他突然来劲,“今儿遇见城里人啦!一个男人带着老婆,还有几个娃子。男的把车一停,带着儿子就在边上开始采果子。女的带着女娃跑到远处的树丛里了。米沙,你记得不,我们三年前也在那里采过果子?就是尤里耶夫他们割草的地方,小溪上游。可当时我已经坐那儿了,”科里亚叔叔呵呵笑着说,“我这一看,她们正走过来。树丛里可全是美美的果子呀,就开始摇晃树枝发出怪声。小女孩听见了,就一把拉住母亲的袖子,说要回去……可那婆娘还是一个劲往这边来!我继续摇树枝,大声狠狠地抽鼻子。她们号叫起来:‘熊来啦,熊来啦!’

那婆娘吓得掉头就跑,小女孩跟在后面狠追。我呢,采满了一桶果子,就沿着小溪到了勒拿河边,这不才走到大路上来……”

科里亚叔叔咧嘴乐着,露出满口白牙。

“走了没?”爷爷不满地看了看乐不可支的儿子。

“谁?”

“城里人啊!还有谁?”

“走啦……”

“他们开的啥车?”

“尼瓦牌的。”

“这不连车都有么,还来抢什么果?”爷爷不解,他搞不清城里人的逻辑,“或者就近点采儿,难道不行么!这得开多少公里……汽油不要钱么?真是奇怪,这些人哪里来的钱?”

“这不就是有钱么,”科里亚叔叔重重地站起身来,好摆脱爷爷,“我去喝茶吃点东西。草都干干的了,”他踢了踢草垛,“过不久就干透了。不过溪边那片还有点潮……”

“我们到时候就把它们往高处干爽地里运,它们在那里可是能晒个透啦!”

(节选自安德烈·安季平《布拉戈维中斯克号邮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烈日,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酷热难耐的天气,自然引出“我”的诅咒和有关鞋子的情节。
B.“我也只能把这双胶皮鞋穿到死了”一句,表现了“我”因贫困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我倒在地榆丛里,有意无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一句描写“我”的动作行为,为下文叙写科里亚叔叔和爷爷的对话做铺垫。
D.小说中的“我”生活在环境闭塞、经济拮据、亲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家庭之中,大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之情。
【小题2】科里亚叔叔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详叙了科里亚叔叔遇见城里人的情节,请探究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泪海鲜
记者:埃斯特,罗宾·麦克道尔,玛吉·麦森,玛莎·门多萨
①印度尼西亚的班吉那小岛——来自缅甸的渔奴坐在地板上,透过生锈的铁窗望着外面。他们身处的这座热带小岛离家乡有千万里远。
②就在几码远的地方,其他工人正把渔奴捕来的海鲜装载到货船上。这些海鲜覆盖了美国大型超市、餐馆甚至宠物店的供应网络。
③八个被囚禁的男人被人认为是危险分子,因为他们有可能逃跑。他们整日只能吃到一丁点米饭,蜷缩在仅够人躺下的那点空间里消磨时间,直到被人叫醒去下海捕鱼。“我只是告诉船长我受不了了,我想回家。”渔奴觉奈(Kyaw Naing)深色的眼睛在美联社摄像机的镜头中露出乞求的神情,这一幕被富有同情心的工作人员捕捉下来了。“然而下一次船队靠岸时,我就被锁起来了。”他紧张小声地说,确认这话不会被最近的那个看守听到。
④在这里,印度尼西亚孤岛上的班吉那村庄和包围它的海水,以及数百名被囚禁于此的渔奴,构成了涉足海鲜贸易的公司、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最令人绝望的一种联系。这张繁复交织的网把我们吃的鱼跟捕鱼的奴隶隔离开来,并且掩盖了背后残酷的真相:我们吃的每一口海鲜,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泪。
⑤美联社在班吉那采访的渔奴大多数来自于缅甸——这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他们从泰国被带到印度尼西亚并被强迫捕鱼。他们捕到的鱼被装船送回泰国,然后在那里进入全球商业流通网络。
⑥渔奴说,在渔船上,船长强迫他们喝不干净的水,每次轮班工作20至22小时,没有休息日。几乎所有渔奴都说一旦他们抱怨或试图休息一会就会遭到踢打,有的被监工用含有剧毒的黄貂鱼尾巴鞭打,或遭其他方式殴打。他们拖回装满鱿鱼、对虾、鲷鱼、石斑鱼等其他鱼类的沉重大网,然而所得报酬很少甚至没有。
⑦当记者的船靠近时,一些渔奴在甲板上向记者呼救。在一片夜色中,荧光灯打在他们身上,照出他们脸庞的剪影。
⑧“我想回家。我们都很想。”一个男人用缅甸语喊出来,其他人的呼声此起彼伏。这里出于安全考虑没有使用他们的姓名。“我们的父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我们的消息了。我敢肯定他们一定认为我们已经死了。”
⑨对于缅甸的奴隶来说,班吉那村就是他们生活的地狱和尽头。
⑩大约有3500人居住在这个横跨两座小岛的小镇上,两岛之间有五分钟的船程。作为马鲁古群岛链的一部分,这里也曾以香料群岛闻名。小岛距离澳大利亚北部约400海里远,岛上有小型袋鼠,还有珍稀的天堂鸟,它们的羽毛鲜艳耀眼。
⑪在小岛深处的密林里,新的逃跑者寻找食物,收集雨水,时刻活在可能被雇用的奴隶抓捕人抓到的恐惧中。
⑫就在离开起伏的珊瑚丛掩盖的海滩边上,有一座被密林遮掩的坟墓,里面埋了几十人。他们的墓碑上写的是他们被骗或者被卖到船上后得到的假名。死者的朋友说道,有关掳掠者罪行的证据就这样被永远掩盖了。
⑬美国把泰国视为最重要的海鲜供应商之一。泰国渔业每年出口额达70亿美元,美国购买了其中的约20%。去年,美国国务院把泰国列入抵制人口贩卖未达到最低标准的黑名单,将其排在朝鲜、叙利亚和伊朗之后。但是,美国并未对泰国进行任何制裁。
(节选自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新闻链接: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最具含金量的“公共服务奖”,授予了美联社的4位女记者。她们历时一年,通过7篇长篇调查和2个视频报道,向我们揭开无比震撼的印尼渔工奴隶的悲惨世界。整个报道涉及四个国家,不仅实地拍摄到被关在笼子里的渔工奴隶,还通过现代科技追踪到整个海鲜的供应链,甚至定位到具体超市和餐馆。在成功解救超过2000名奴隶之前,美联社没有刊发一字一句。确定劳工安全后,他们才发表了报道,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几十年以来东南亚渔业奴役虐待非法移民的故事。
【小题1】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调查,揭露丑闻”是普利策新闻奖的宗旨,写作本文的四位女性记者历时一年,深入海岛调查真相,深刻体现了客观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这一重要的特点。
B.四位记者在2000名渔奴获救后才确定发出新闻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但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C.新闻作品需要冷静地描述客观世界,作者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但本文作者在结尾一段中表达了对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让读者对其肃然起敬。
D.本文的现实意义除了让我们了解到渔奴的悲惨遭遇外,还启发读者深思:我们消费的每一件廉价商品的背后是否有着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工的血泪?
【小题2】为了突出新闻的真实性,一般需要直接引用言论、文献资料,或者运用图片、影音、数据资料,也可以客观真实地描述典型事例。本文运用了哪些方法让读者觉得真实可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依据文本,你觉得造成渔奴悲惨遭遇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