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秘的眼镜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我和日本画家亚马希达是十五年的老朋友了。
他在欧洲长大。家境富足,可以供他挥霍。他多年不作画,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用心作了七八幅画,其作品相当昂贵。
我们一见面就成了至交,原因是我感到他是个神秘人物,那张朦胧的脸让人捉摸不定。
闲话少叙。上星期他打来电话找我。当天下午,我走进他的画室。
他迎出来说:“我快要死了。”
“你快要死了?什么病?你疯了吧!”
他说:“我既没有病,也没有疯。但我没有几天了,也许只有几个小时的阳寿。至于怎么个死法,我自己也说不清,心肌梗死、车祸、暗杀,都有可能。”
“你干吗这么想呢,总该有点儿什么事吧?”
“当然,请你戴上这副眼镜瞧瞧我。”
他取出一副金属架的眼镜。我一戴,惊得说不出话来。
刚才他还是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转眼间就成了弯腰驼背的干巴老头。
我连忙摘下眼镜,朋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望着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我又试了三次,情况完全一样。
亚马希达说:“看够了,还给我吧!现在我解释一下。”
他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对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在东京上大学。有一天,我在郊区散步,一家眼镜铺把我吸引住了。我发现有一副眼镜标价一百万日元。是开玩笑,还是标错了价钱?出于好奇,我走进眼镜店。店里有个其貌不扬的老头正在看报。我问:“您那副眼镜能值一百万日元?”
他说:“我知道现在眼镜不太值钱。可这副眼镜非同一般,是用来测量寿命的。你研究过人的衰老问题吗?衰老就是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不对?也就是死亡的前期。这个阶段,人的体能开始衰竭。在这里年纪无关紧要,事实上,年轻与年老只是人类的幻觉。一周后,将被汽车轧死的小伙子应算是老头;即将跌入大海的飞机,即便是第一次试飞也算是老掉牙了。这种衰老是看不见的,这就需要借助于这种眼镜了。只要戴上它,马上就能了解真实情况。要是某人快死了,在眼镜里就是个老态龙钟的人。”
我非常好奇,好像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催我赶快把它买下。我说:“要是这副眼镜真像您说的那么神秘,我就把它买下来。但怎么才能证明它确实有效呢?”
他说:“先生,您真幸运。请您出门后向南走三十米,那儿有个公园,里面有一位美貌的妙龄女郎。但她真可怜,因为得了白血病。”
我走出店门,来到公园,发现一条长凳上果然坐着一位漂亮姑娘,十七八岁。我把眼镜一戴,她一下就变成瘦骨嶙峋、满嘴掉牙的老太太。你想,我当时多吃惊呀,就跟你刚才一样。我决定把它买下来。
后来的事只有鬼知道,我走回眼镜店,可铺子不见了,二十步,三十步,四十步,我往返了好几趟也没有找到,这可真叫人纳闷。我在附近一打听,他们都说这里从来没有什么眼镜铺。没有办法,我只好拿着眼镜回家。
后来,我就戴着这副眼镜去看街上的行人。用肉眼看时,体育场里生机勃勃,一戴上眼镜,运动员们全都变成满脸皱纹的老人。后来我也腻了,就把它锁进保险柜里。但有时我也会用它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检查完会立刻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长寿。可是今天上午,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了。我发现我胸部炸开了,我知道求医问药是无济于事的,反抗也没有用。总之,这一命运是无法摆脱的。
“可是,你有什么感觉吗?比如全身疲倦、劳累?”
“什么不适也没有,我翻个跟头都可以,我感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康。然而,我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老的人了,我要和你永别了。现在我还不能把这副眼镜送给你,你现在肯定也不会接受。我把它写在遗嘱里,我一定要把它留给你。你不要流泪,不要悲伤。现在请让我安静一会儿,我还要处理两件事情。”
他把我送到门口,一直等我走进电梯才离去。我还没有下到楼底,就听到一声爆炸声从他的室内传了出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简略介绍了亚马希达的家境、绘画情况,和后文所写的亚马希达的猝然离世形成比照,令人震撼,启人深思。
B.“我”被亚马希达的神秘吸引,和他成了至交;亚马希达发觉自己快死了,就打电话找“我”,也说明了他对“我”的信任。
C.小说所写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但作者把所有情节集中在“上个星期的一天下午”来讲述,体现了构思的独特匠心。
D.小说以“神秘的眼镜”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画家亚马希达充满神奇色彩的一生,揭示了“神秘的眼镜”的隐喻意义。
【小题2】小说情节看似荒诞,却蕴含发人深省的深层思考。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3】假如真的有能测量寿命的神秘的眼镜,人们是否需要?请结合作品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01: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20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2019年02期《译林》,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分析小说叙述上的特征。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字塔感言

(法国)夏多勃里昂

①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绿芜与黄沙相为映衬:棕榈树,无花果树,圆穹顶,开罗的清真寺与宣礼;远处塞高拉村的梯形金字塔;滔滔河水,而。凡此种种,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画面。“世人不管多努力,”鲍舒哀说,“万事到头终归空。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竟是一无用处的坟墩头!且不说造金字塔的法老,未必有权葬进去享用其寝殿。”

 ②然而,我得承认,瞥眼看到金字塔之际,心头陡兴一股赞佩之情。出自人类之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却是一座坟!哲人思虑及此,不免浩叹一声,或揶揄一笑,这我知道。但是,为何把齐阿普斯金字塔,仅仅看成是一堆巨石加一副枯骨 造这样一座坟,不是有感于生死无常,而是出于求不死永生的本能。陵墓如界石,不是宣告有涯之生的终结,而是标志无穷运命的肇始,犹乎建于永恒疆域上的一座通往不朽之门。狄奥多罗斯曾说:“埃及人把人生一世看作须臾一瞬,无甚紧要;相反,对身后令人怀念的功德,却极为关注。所以,他们把生者的宅第以作过客的逆旅,而把进焉不复出的坟墓,称为永久的归宿。故此,埃及古王对起造宫殿神情淡漠,却殚精竭虑于营建坟墓。”

 ③凡是建筑,今人都求其有一种实在的用处,殊不知对普通百姓而言,精神作用的品格更高。古之当权者,正着眼于此。参谒陵墓,难道不能有以教人? 一代帝王愿藉此把教喻垂之久远,何用埋怨?!宏伟的建筑,足以使整个人类社会引以为荣。有些殿堂,把对一个民族的缅怀延续得比其存在本身还长,与在废弃的荒地上繁衍生息的后人共时同代,除非不介意于一族一姓之是否彪炳史册,否则,就不要去腹诽心谤。至于其形式,是古罗马剧场,还是埃及金字塔,出入不大。对一个不复存在的民族,遗存的一切俱是坟墓。一代伟人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府邪,比死后的坟墓,更其虚空。陵墓至少有用于其骸骨,而巍巍宫室,焉能保存其昔日的欢情于万一?

 ④极而言之,小小一方墓穴,不论对谁,亦已足矣。如马锡安·莫雷所说,六尺之上,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也绰绰乎有余。在树荫下,与在圣彼得大堂的穹顶下,同样是赞颂上帝;住在茅草棚,与身居卢浮宫,也一样过日子。这种论调的偏颇之处,是把一类事混同于另一类事。再者,一个根本不知艺术为何物的民族,比之于留下辉煌的天才痕迹的民族,未必活得更为欢快。早先说牧人生活得无忧无虑,在林间悠哉游哉,世人现已不信。因为知道,朴质如牧民,为杀食邻人的羊,会不惜大动干戈。他们栖身之处,墙上既不会攀满悦目的蔓藤,洞里也不会飘浮芬芳的花香,而往往浓烟呛人,给发酵的奶酸气憋得透不过气。从诗或哲学的角度看,一个弱小种族,尤其还处于半开化状态时,似更能体味各种生趣;但无情的历史,却使他们吃尽别人的苦头。

⑤有些人之所以声嘶力竭反对荣名,不正是对名声有点爱慕?在我,决不会把建造一座偌大金字塔的国王看作神经失常,相反,倒会视若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以筑造陵墓战胜时间,让后人习尚,律法……世世代代站在灵柩前为之心折。如此念头,不可能出诸凡庸的心灵。如果说,这是骄狂,那至少是一种好大喜功的骄狂。要说虚荣,建造像金字塔这种能存迹三四千年的虚荣,千载之下,自可算作一桩功业!

【小题1】第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中的“浩叹一声”和“揶揄一笑”表达了哲人们___________的感情。
【小题3】对于第二段中狄奥多罗斯的一段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现实而言,古埃及的帝王更加看重世。
B.古埃及帝王建造金字塔是为了让后世铭记缅怀。
C.金字塔的形状在古埃及帝王眼中是威权的象征。
D.古埃及帝王热衷建造陵寝是对自己的粉饰标榜。
【小题4】第三段可以分为______层,段意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四段划线句中,“一类事”指的是________,“另一类事”指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6】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埃及帝王殚精竭虑建造金字塔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千载功业。
B.文章末段中“好大喜功”、“骄狂”、“虚荣”等词语并没有否定的意味。
C.作者借金字塔的历史,揭示生死的意义,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渴望。
D.本文淡化了对金字塔本身的描写,重在阐述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
【小题7】结合内容,对本文“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知识的探求中,文化素养若被融化而获得成效,必能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并使这些思想和欲望至少有一部分同广泛的非个人的事情相连,而不是只同个人的直接有关的事情相连。当人们凭借知识而获得某种能力时,他将会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运用这种能力,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然而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却忽视了对人的理想训练如同技术训练一样必要。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着很多残忍野蛮的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小学生中欺辱新生,或戏弄那些穿着特别的人。很多妇女(不少男人也一样)背后说长道短,使人痛苦。西班牙人喜欢斗牛,英国人喜欢打猎和射击。同样残酷的冲突以更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在德国对犹太人的杀害和俄国对富农的残杀上面。

现在必须承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的。但我认为他们比起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还是较少发生此种情况的。在学校里行凶斗殴的人很少是学习上能达到中等水平的人。当发生一件私设公堂的事情时,其主谋几乎都是些无知无识的人。这并不是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尽管也可能如此。相反的,这是因为他除了虐待别人之外没有其他兴趣,除了支配他人的主张之外没有其他自尊的。最为人们普遍欲求的事情就是权力和称赞。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靠着粗暴的方式来达到这两者,其中包括通过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给人提供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值得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方式。

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能提高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其行动没有经过周详的考虑,而且有的行动也难做到从智谋上加以考虑。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歌德所著《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弗勒斯对年轻的学生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人们引证这句话时,都认为它似乎是歌德的格言,当成他认为魔鬼会对一个大学生说这话似的。哈姆雷特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而无行动的严肃的告诫者,然而却没有人会认为奥赛罗是一个有行动而无思想的告诫者。像柏格森这些教授,以某种势利眼看人,极力贬低哲学,说什么生命至多就像一队骑兵冲锋。对我说来,我认为当行动是出于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了解、而不是出于野蛮的浪漫而失去平衡的自我肯定时,它是最好的。在思想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去寻求愉快的习惯,是对抗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的一种方法。幽禁于自我的生命可能迟早会变得痛苦不堪,只有透过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明亮之窗,生命之中的较为悲惨的部分才能变得有忍耐力。

(罗素《无用的知识》节选)

【小题1】下列关于“与知识作用有关的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知识的探求,必然会融化成文化素养,构成人们的思想和欲望的特性。
B.人们凭借知识获得某种能力后,就将会按照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加以运用。
C.一般说来,无知的人只能用粗暴的方式来获取他们所欲求的权力和称赞。
D.“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它有可能促进心灵的沉思习惯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与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吸收文化素养,会使人的思想及欲望与他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形成对人性训练的观点,这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无法做到的。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受过高等教育就会比那些心灵上未经开化的人要比较少的做出残忍之事,因为心灵的文化教养能激起积极的人性感情。
C.作者发现许多人处事轻率,行动前往往不进行周详的考虑,对有的行动也不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D.文章最后明确,只有打开宽广而又较少烦闷的心灵之窗,在思想上或行动上寻求愉快的习惯,人们才能对生命之中较为悲惨的部分有忍耐力。
【小题3】理解原文意思,结合自己实际,说一说“文化素养”被融化并获得成效,会对人产生哪些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问题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小题1】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小题2】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_______与之相对应的“前者”指的是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来。
【小题4】有些语言,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通过表层信息挖掘其隐含实质。本文第四段,反过来说,意味着什么?
(1)欧洲知识分子: _______
(2)欧洲的现代:_______
【小题5】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对人物作了高度评价,请谈谈两文在评价内容上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堡的秘密
(美)凯瑟琳·邓莱普
看到旺多姆的那座花园荒芜、百叶窗紧闭、门户紧锁的古堡,我总有一种不祥之感,于是向人打听。人们告诉我说它曾是德·梅里伯爵和伯爵夫人的产业。伯爵很高傲,脾气挺大,而伯爵夫人则很温柔,虔诚又可爱。他们的婚姻关系有那么几年表面上还挺和谐,后来忽然有一天全部搬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在旺多姆见到过他们。
此后不久,德·梅里先生就死在了巴黎,夫人则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幽灵,单独生活在很远的一个庄园里。当我发现我落脚的旅店中的女仆罗莎莉过去曾是伯爵夫人的女仆的时候,就恳求她再告诉我一些详情。在我使尽全副解数进行说服之后,她终于同意了。
罗莎莉讲道,那是一个安静的家庭。德·梅里先生有些傲慢,难伺候,夫人却极为虔诚,并在一切事情上迁就他,甚至在有一年的夏天,她略感不适,而他由于不愿受到任何打扰而搬到楼上的一间卧室里去住的时候,夫人一点也没有抱怨。事实上,她可能正为能够单独占有自己巨大的底层卧室而感到欣慰呢。卧室朝着赏心悦目的花园和河水。她卧室的一头是一个壁炉,另一头是一个大壁橱,里头挂着夫人的衣服。
在夫人患病期间,她的丈夫晚上在城里的俱乐部里打牌或议论政事。当时城里满是西班牙人,他们都是被拿破仑皇帝假释了的战俘,罗莎莉特别注意到一个年轻漂亮的西班牙贵族,他不大和人们来往,晚上总出去长时间地散步。有一个马童甚至曾经看见他半夜在古堡附近的河里游泳。
德·梅里先生由城里回来后一向都是直接回自己的房间去的,但是在秋天的一个夜晚,他从俱乐部回来得很晚,把提灯放在楼梯脚下,就大步走过拱形的石头甬道到了夫人的房门口。他到门口,就觉得听见了夫人的壁橱门迅速关闭的声音,但是他进门后却看到夫人站在壁炉旁。
“你回来晚了,”她平静地说。恰在此时罗莎莉由大厅里进来了。显然,壁橱的门不是她关上的,罗莎莉看到先生的表情由怀疑转为愤怒,她赶快走出房间,但是逗留在门外,听见他那冰冷的声音。
“夫人,壁橱里有人!”
他的妻子回答得很简单,“没有,先生。”
他大步走向壁橱,但夫人阻止了他。“如果你发现里面没有人,那我们之间的一切就全完了!”她告诉他说。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好吧,我不打开它。听着:你灵魂的得救和你得到永生的希望对你非常重要,你发誓那里边没有人,我就答应你那扇门将会一直关着。”
他拿起了她的十字架——一个不寻常的乌木镶银的西班牙十字架。夫人毫不犹豫地把手按在它上面平静地说:“我起誓。”
“叫你的女仆来,”他命令道。当罗莎莉进来之后他对她说道,“去把泥瓦匠戈仑夫罗叫来。告诉他把他的瓦刀和新马厩里剩下的砖头和泥灰都带来。”罗莎莉吓得要命,急忙跑去传达他的命令。当她把那不知所以的泥瓦匠带来之后,先生急速地命令道:“迅速、安静地把那个壁橱的门给砌上,好好干,你就永远不会缺钱花——只要你什么也不对外讲,罗莎莉也一样。”
在他监视下,泥匠开始干起来。在其间有一次夫人叫罗莎莉去给取一条被巾,她那冰凉的手碰到了女仆的手指。“告诉戈仑夫罗想办法留一点空隙,”她低声说道,然后提高嗓门说,“去多拿点蜡烛来,好让泥瓦匠看得清楚点。”
屋里除了瓦刀刮来刮去的声音之外,一点响动都没有,墙越砌越高。砌到一半高的时候戈仑夫罗乘他的主人转过身去的机会用瓦刀一磕,把壁橱门上边的一小块玻璃给打碎了。他发现一双充满惊恐的眼睛在朝外望着,但是一点声音也没有。当先生转过身来的时候那双眼睛不见了。
砌墙的工作在破晓时完工。先生唤来了他的男仆,吩咐道:“我的妻子病了,我将不离开她,你可以在这儿伺候我们吃饭。”:学§科§网Z§X§X§K
德·梅里先生在他妻子的房间里逗留了20天之久,在最初的几天里,有一次壁橱里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夫人快要晕倒了,喊了一声,但是先生不让她说出想说的话来。他说道:“你对十字架发了誓说壁橱里没人!这就足够了。”
但过了一会儿之后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只有夫人默默的饮泣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生活的巨大变故对伯爵夫妇的打击都很大,从古堡搬出后不久,伯爵死在了巴黎,伯爵夫人也阴魂不散,孤独地游荡着。
B.罗莎莉非常不愿意告诉陌生人发生在古堡里的秘密,这仅说明她是一个称职的女仆,严格保守主人家的秘密,即使是已经死去的主人。
C.伯爵怀疑壁橱里有人,他完全可以打开壁橱,但他没有这样做。表面上看来他很绅士,也给予夫人信任,但实质上表现了伯爵的心狠手辣。
D.小说始终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视角,从女仆罗丽莎的角度展开故事,这一方面便于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另一方面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E. 小说用情节结局和人物命运揭示了其主题,那就是应该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爱情,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错误。否则,只会害人害己。
【小题2】小说以“古堡的秘密”为题,“古堡”这一独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伯爵夫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德·梅里伯爵还是伯爵夫人?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