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B.对一家人呼气像各种云雾的描写,既反映沉重的生活,又符合人物的形象特点。
C.上学孩子分不清树木和广告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属于情节的夸张变形。
D.小说以月光下的锯木声结尾,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后的轻松、愉快和自得。
【小题2】小说展现出可笑又可悲的基调,请概述马可瓦多一家可笑又可悲的表现。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塑造公路警察阿斯托弗这一形象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09:4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完这盘台球

(法国)都德

仗已经打了两天。

这些兵士是在倾盆大雨之下,背上背着背包度过这一宵的,因此都疲惫不堪。可是你看已经长长的三个钟点了,就任凭他们手扶着枪,在大道的积水滩里,被雨水渗透的田野烂泥里挨受着入骨的寒气。

他们在这里干什么呢?情况怎样了呢?

那些尊大炮,炮口向着丛林,好像在窥视什么东西。掩蔽起来的机枪牢牢瞄着天际。一切都准备齐全,只待进攻。为什么不进攻呢?还等待什么呢?

原来是等候命令,而总司令部却迟迟不下命令。

可是总司令部并不远。就是这座路易十三式的古堡,被雨洗过的红砖在半山坡的矮树丛中闪闪发着光,平整的绿色浅草地夹在两行盛开的盆花之间,一直伸展到正房的阶前。饭厅的窗户都面临大门石阶开着,从窗口望进去,可以看见杯盘狼藉的饭桌:拔去塞子的酒瓶,暗淡无光的空酒杯,都憔悴地留在弄皱了的台布上。在隔壁屋子里,发出说话的语声、笑声、台球的滚动声、互相碰杯声。原来元帅正在打他那盘台球,这就是军队为什么在那里等待命令的缘故。元帅一打上台球,天塌下来他都不管,世上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把这盘球打完。

打台球嘛!

这是这位伟大军人的癖好。他站在那里,严肃得跟身临战场一样,穿着军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眼睛冒火,两颧通红;宴会,赌兴,酒意都催得他劲头十足。他的副官们众星捧月似地围着他,殷勤恭顺,他每打一球,他们便钦佩叹赏得五体投地。

跟元帅打台球的对手是一位参谋本部的矮小的大尉,他是打台球的第一把能手,能够把世界上的所有元帅打个落花流水,可是他懂得和他的长官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表示敬意的距离,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他正是一位人们称为有前途的军官。“留神!小伙子!元帅已有了十五分,你是十分。应该照这样对付到底;对你的晋级来说,这比在外边跟那些人一起,让淹没大地的泉涌似的雨水浇着,用处大得多。”这大尉就这样心里默念着。

这盘球打得真精彩。象牙球滚来滚去,互相挨身擦过,两色交错着。突然,天上闪过一发炮弹的火光。一阵隆隆的响声震得玻璃颤动。大家都吓了一跳,焦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元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他哈腰歪在台子上,正在琢磨一杆子“嘬球”的绝妙效果。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嘬球的效果!……

看!又是一片火光,紧跟着又是一片。大炮一发跟着一发,一发比一发快。副官们都奔到窗口。莫非普鲁士人真的进攻了?

“让他们攻吧!”元帅拿粉块擦着球杆头说,“该你啦,大尉。”

这时候骚乱更厉害了。大炮的震撼声中,还夹杂着机枪的哒哒声,排枪的连续不断的响声。从一片一片的浅草地里,升起一大片镶着黑边的红云。花园的尽头全部被照得通红。总司令部里开始惊慌起来。传令兵骑着马如飞地跑来。大家都要求见元帅。可元帅是见不着的。我不是对你们说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打完他那盘球吗?

“该你了,大尉。”

不过大尉有点心不在焉了。到底还是年纪太轻!你看他忘记了他玩的花样,连着打了两杆子好球,几乎要赢这盘球。这回,元帅可怒不可遏了,脸上显出惊奇和愤怒。正在这时,一匹跑得四蹄翻飞的马奔到了院子里。一个满身是泥的副官不顾卫兵的拦阻,一跳闯上了石阶:“元帅!元帅!……”

元帅无名火有八丈高,脸红得跟鸡冠一样,出现在窗口,手里还拿着球杆:“有什么事?……这成何体统?……难道这儿没有卫兵了?”“可是,元帅啊……”“好吧……回头再说……等我的命令,真他妈的!”窗子又使劲地关上了。等他的命令!

那些可怜人,正是在等候啊!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待在那里毫无动作。一点办法没有。他们在等候命令……不过,死是无须等候命令的,于是这些人就整百整百地死去。从他们张开的伤口里,不声不响地流着法国的忠贞之血……台球室里,也异常紧张:元帅又领了先;可是那个小个儿大尉象狮子似地抵抗着。

十七分!十八分!十九分!

几乎来不及记分了。战争的声音越来越近。元帅只差一分了。炮弹已打到花园里。有一颗竟在水池上空爆炸了。镜面似的水四分五裂,一只天鹅在卷成漩涡的一大堆带血的羽毛里慌慌张张地游着。这是最后一声炮。

现在是一片沉寂。没有别的声响,只有雨点落在灌木上的声音,小土山下隐约的鼓声;在渗透雨水的路上还有一种有如羊群狂奔的踏步声……军队是完全垮了。

元帅打赢了他那盘球。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大炮机枪,让我们看到法军兵士们的严阵以待,“窥视”和“瞄”这两个动词,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前氛围。可他们却不能发起进攻,因为在打台球的元帅还未下达命令。
B.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法军元帅贪图享乐、没有责任感,打台球上瘾成癖,一旦玩起来便如痴如醉,敌人开始进攻也不管不顾的形象。
C.作品把故事时间安排在敌人疯狂进攻、法军急待指挥的这一刻,揭示出法军的失败就是因为元帅在打台球。此外,台球不是在休息场所打,而是在前线的司令部里,其揭露鞭挞的意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突出和强化。
D.一边是满腔爱国热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士兵,另一边是深宅别墅内兴致勃勃打台球的元帅和奉陪的人们;一边是赢了比赛,一边是输了战争……小说用对比手法结构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这篇小说中对司令部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打完这盘台球”,以此为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夏绿蒂

瑞•波恩

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

夏绿蒂是谁?当然不是人了,她是一只巨大的母蜘蛛。每当路过厨房,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她的倩影。她的那张“天网”大得惊人,上面沾着各种小虫子,大都是烦人的蚊子和苍蝇。夏绿蒂胃口好,吃嘛嘛香,而且除了“这里最大的蜘蛛”这点值得骄傲外,她也深知“竭泽而渔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每天都安安心心纺线织网。白天在房檐下小憩,等暮色四合空气微凉,便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爬上爬下四处张罗,吐丝结网忙活一整个晚上。

如果没算错,夏绿蒂应该是在我家生活最久的一只小动物了,虽然记不清她到底何时搬来的,但每年夏天都能见到她。她总是安静待在厨房屋檐那一亩三分地上,哪里也不去。等到夏天结束,她就准时自动消失,等到来年天气转暖,她就又会准时出现。

时间久了,母亲和我都对她产生了感情,甚至把她当成了自家成员。当初母亲想要给她起一个动听的名字,比如“睿琴”,寓意聪明又美丽。直到我把电影《夏绿蒂的网》放 给母亲看,她才觉得“夏绿蒂”这个名字更好,因为她被那只诚实守信“舍己为猪”的蜘蛛给感动了。估计夏绿蒂也喜欢这个洋气的名字吧。 自从夏绿蒂失踪后,家里顿时疑云笼罩。

夏绿蒂的行踪一直是很固定的,按她的作息习惯,直到国庆节前后才会“休假”,因为那时天已经转冷,秋叶也已经变黄了。可是今年才刚刚立秋她就消失了,足足提前了近两个月。莫非她出了什么事?可她是如此足智多谋,什么大风浪也能化险为夷啊。或者,她嫌家里太热太吵,所以想找个清静凉快地儿?倒是有可能,只是大半个夏天都熬过来了,眼看马上都要凉快了,再等等难道不行嘛?

我和母亲四处搜寻夏绿蒂的踪影,不放过每个可能的角落,可就是不见她那肥胖的熟悉身影。母亲的心难以平静,每天清晨都要去厨房屋顶上仔细瞅瞅,她一直天真地认为,也许哪天一觉醒来,就又会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了。可一个礼拜过去了,夏绿蒂还是没有回来。

既然如此,就只好顺其自然了。她肯定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只是记性不好忘记了节令,或者累了想早早休息一下,明年还会回来的吧。我和母亲这样相互安慰。

不过,夏绿蒂也已经老了,按照蜘蛛的年龄,她大概也已经走到了暮年。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陪伴过我们的一个美丽生命,会忽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掉。我们渐渐已经习惯有夏绿蒂的夏天,不管她是不是我们的同类。

无论是夏绿蒂成为我们的家庭成员,还是她在家里突然失踪这件事,母亲并不想让父亲知道。作为一个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父亲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幸好,他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秋风渐起,夏天的气氛越来越淡,树叶虽然还是绿色,但边角已经开始泛黄了。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夏绿蒂忽然出现了。她在客厅的两个座椅之间结了一个大网,她就在网中间岿然不动气定神闲,一副不通人情的超脱模样。

原来夏绿蒂并没有离开这个家,只是挪了一个地儿,或许还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母亲在夏绿蒂面前驻足凝神,嘴里念叨着“真想不到她竟然在这里啊”,因为夏绿蒂是她首先发现的。短暂的兴奋过后,母亲又开始担忧,客厅是父亲的领地,且平常会有外人进出,夏绿蒂在这里难免受惊扰,而且有性命之虞。权衡之后,母亲和我达成了一致:帮助夏绿蒂搬回原来的家。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拿扫帚把夏绿蒂扫进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然后把她送到了厨房里她常待的那个地方。夏绿蒂很顺从地爬到了厨房的窗棂上,然后一动不动地休息,等待白天渐渐过去。我和母亲都松了一口气,想着她会在晚上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网,然后继续像从前那样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我们错了。夏绿蒂并没有如我们所愿搬回原位,而是又消失了。 夏绿蒂再次失踪的几天里忽然下起了大雨,大路旁出现了一只燕子的尸体,飞翔的蜻蜓开始东倒西歪,衰弱的蚊子仍在垂死挣扎,在人的身上狠狠咬出红红的大包,而我在家门前的树下发现了一只知了,已经死了。也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秋风早出晚归,昼夜温差 开始拉大,牵牛花开得更为频繁,树叶一片片翻飞坠落,似乎在宣告秋天的正式来临。

于是我终于相信,夏天已经走到了尾声。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母亲并没有放弃寻找夏绿蒂,却始终一无所得,看来她真的去意已决。只是这次,我才恍然发现,夏绿蒂曾经待过的地方有一个蚕茧一样的东西,用层层 叠叠的白丝包裹着。我回想起《夏绿蒂的网》中的场景,那大概是她的孩子吧。

我把这个茧指给母亲看,她顿时明白了。等到寒冷的季节过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又会多出很多小夏绿蒂了吧。一想到这些,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文章这样开头,既呼应了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上面粘着各种小虫子”,“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表现了“夏绿蒂”织网捉虫的情景和作者对它的喜爱。
C.“父亲是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的插叙,暗示了作者未找到“夏绿蒂”时对父亲的怀疑。
D.小说语言颇有拟人化色彩,“倩影”、“胃口很好”、“休假”、“气定神闲”,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生动描绘出“夏绿蒂”的可爱特征。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标题“寻找夏绿蒂”有什么内涵与作用?请结合故事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杜果

[土耳其]苏阿德·得尔威希

①老太太弯下腰对小杜果温柔地说:“来吧,小宝贝,上我家去吧,你可以在花园里玩,那儿有的是李子,你随便吃多少都行。”

②小杜果惊讶地看着这个老太太。这是阿依色奶奶,她就住在隔壁的那所小白房子里,房子前边,有个小小的花园,花园当中有棵大李子树。

③小杜果知道阿依色奶奶不喜欢小孩,孩子们一走近李子树,她就冲着他们大声嚷嚷,要不就用她那根老不离手的大棍子吓唬他们,把他们轰走。

④可是今天她怎么啦?变得这么温柔,几乎是慈爱了。

⑤这简直不能使人相信。说真的,今天,从爆炸袭击发生以后,一切事都没法叫人相信,一切全跟平常不一样。

⑥爆炸以后,军火工厂的汽笛长鸣着;人们都从房子里跑了出来,涌到工厂的大门口去了。在这些平常上工的时候很少看见人影的街道上,那时忽然有了很大的骚动。

⑦家里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的脸都是很苍白而又难过的样子,有些女人甚至在啜泣着,这是为什么呢?小杜果想不出。

⑧阿依色奶奶把杜果的小手握在她的手里。对这个,杜果觉得不大舒服,当他在阿依色奶奶身边走下台阶的时候,他喃喃地自语:“我已经够大了,能自己下去,干吗还领着我?妈妈从来不这样。…她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⑨啊,妈妈!……当想到她的时候,小杜果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他妈妈今天晚上从工厂下工回来的时候,他要把阿依色奶奶请他上她那儿去玩,去吃李子的这件了不起的事告诉她…妈妈一定会因为他而骄傲的。

⑩小杜果忽然间变成一个惹人注意的目标了,所有挤在房子里和小路上的人都那么注意他,有的抚摸他的长头发,有的轻轻地拍拍他的小脸蛋,有的还拥抱他,路角上那个卖杂货的还给他一大块巧克力糖。

⑪杜果十分满意于自己的显要地位。

花园里起风了,那棵李树孤零零地站立在角落里,挺老实,挺安静,几乎是一动不动的。小杜果一个人坐在花园的台阶上,那只小狗又碰到了小杜果,似乎很满意,快活地摇着尾巴,要和杜果一块儿玩。可是,小杜果不想和它玩,也不想吃李子。他想:妈妈下工回来的时候,他要向妈妈要钱去买个西瓜,他爱那红红绿绿的颜色,还有那香甜的味道……

⑬他的妈妈……他是多么爱她呀!妈妈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今天早晨去上工的时候,她的嘴唇是多么红,她总是那么笑嘻嘻的,总是那么美丽,他的妈妈…想到他的美丽的妈妈,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有点想哭。他只有一个愿望---离开这里,回到家里去找妈妈。

⑭花园的门又打开了。杜果还在原来的地方,但他不再是站着,而是躺在地上,睡着了。一只抚摸着他的脸蛋的手把他弄醒了,他突然喊出一声:妈妈……”不,那不是妈妈,那是和妈妈长得很像的玛利哈姨。

⑮听到“妈妈”的叫声,玛利哈姨那只抚摸他的手缩了回去;用两只手捂着脸呜咽起来了。阿依色奶奶喃喃地说:“瞧你怎么啦……安静下来吧,别吓着孩子!······这孩子······

⑯这个年轻的女人重新俯下身子把小杜果抱了起来,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并且亲吻着他那苍白的小脸,把它浸在眼泪里。

⑰“来吧,小宝贝,咱们回家去吧,”她抱着他,向花园的门口走去

⑱小杜果,每当人家抱着他的时候,他便觉得好像是受了侮辱似的。可是,今天,他没有反抗,他疲乏地把他的小脑袋靠在玛利哈姨的肩膀上,闭上了眼睛。

⑲玛利哈姨把他带到她家去了。杜果没有问她:“为什么把我带到您这儿来!妈妈在哪儿呢?…”

⑳几个月过去了,杜果从来没有提过他的妈妈,好像他的妈妈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这孩子用安静和漠然来对待他妈妈的不在。

㉑可是,有一天,当军火工厂里的爆炸再一次震撼了工人们的小房子,工厂汽笛的长鸣声在空中激荡着…这孩子,突然脸色苍白,放下了手里的玩具,站起来迟缓地走近玛利哈姨,用一种沉重的声音说:“我知道,妈妈死了…就是在爆炸声音以后,工厂汽笛响起来的那天,像今天一样

㉒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想抑制住自己,可是,他的嘴唇颤抖了,在玛利哈姨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以前,眼泪从他的眼睛里涌出了。忽然,他好像从自尊心的重担下解脱了出来似的,他开始哭泣了,嘴里呻吟着:“妈妈!……妈妈!……”

(俞天民译)

【小题1】简要概括爆炸发生后小杜果表现的变化过程。
【小题2】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小题3】解析小说以“小杜果”作为标题的好处。
【小题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再次写军火工厂的爆炸?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得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B.报道突出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C.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是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D.本文不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违背了客观新闻语言应当客观平实的要求。
【小题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小题3】为什么说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