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相  许:赞同
B.始一焉  反:同“返”,往返
C.不可彻  固:坚固
D.帝感其  诚:诚心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九十    焉置土石
B.达汉阴    箕畚运渤海之尾
C.隐土北    跳往助
D.妻献疑曰  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
B.面对“年且九十”的愚公选择移山这一举动,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态度完全一致。
C.愚公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反驳智叟,令其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D.本文以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5 07: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___,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____(课文名称)也出自这部书。
【小题2】翻译句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同类题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九十(_________) (2)杂然相(_______) (3)始一焉(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妻子的“献疑”和智叟的疑问都流露出他们对移山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心和关注。
C.操蛇之神的“惧”侧面突出了愚公移山的紧定信念和恒心。
D.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不仅没有损害愚公形象,反而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求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的美好愿望。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西汉刘向《列女传》,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担者三夫(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_________)
(3)母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 
(4)即有不,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
B.指通豫南,达汉阴 括母上书言王曰
C.尽与军吏、士大夫 王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 王终遣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小题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以下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学射》

(注释)(1)不瞬:不眨眼,瞬:眨眼。(2)偃卧:仰面躺下。(3)牵挺,织布机的梭子。(4)牖:窗户。(5)浸:逐渐;渐渐。(6)弧,弓。(7)高蹈:跳高。(8)拊:拍。膺:胸。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锥末倒眦
(2)担者
(3)
(4)子子孙孙无穷匮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巧过其师
A.面山而居B.而山不加增C.彀弓而兽伏鸟下D.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4】谈谈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5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十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变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山北之塞:
(2)且置土石:
(3)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4)始,跳往助之:
(5)无断焉:
【小题2】翻译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只标一处)
箕 畚 运 于 渤 海 之 尾。
【小题4】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天神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如何理解文章的神话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