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西汉刘向《列女传》,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担者三夫(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_________)
(3)母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 
(4)即有不,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
B.指通豫南,达汉阴 括母上书言王曰
C.尽与军吏、士大夫 王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 王终遣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小题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1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河曲智叟以应
(2)汝心之,固不可彻  
(3)事虽殊致,理或相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今者移山功既已成
D.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
【小题3】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小题4】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2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同类题2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文中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小题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北之塞(苦于)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竹短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C.子孙担者三夫(肩负,扛)
D.甚矣,汝之不(同“慧”,聪明)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九十 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身已入半,露尻尾
C.我之死,有子存焉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帝感其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小题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妻献疑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北    莲,花君子者也
C.山不加增 其将固可袭虏也
D.河曲智叟亡应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小题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故事背景,以“方七百里、高万仞”表明太行、王屋二山面积之大、山势高陡,为下文移山、负山的情节做铺垫。
B.对待愚公移山一事,愚公之妻“献疑”、河曲智叟“笑而止”,二者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与阻止的态度。
C.文中的两个老人一“愚”一“智”,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似褒实贬、似贬实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遗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清代彭端淑《为学》)

(注释)①鄙:边境。②语:告诉。对……说。③顾:难道。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杂然相() (2)甚矣,汝之不!()
(3)吾欲南海()   (4)子何而往?()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九十/焉置土石
B.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我之死,有子存焉
C.贫者南海还/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汝心之,固不可彻/其将可袭而虏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小题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的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