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综合性学习。
微笑,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班里将举办一次“微笑面对生活”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内容。
(1)班会活动中有多个岗位需要竞选,包括活动主持人、活动组织者、活动设计者等等,你觉得自己最适合什么岗位?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少同学仍在为自己的失败而沮丧,班级拟设计一个“传递温暖”的小活动,用小纸条鼓励对方,你准备写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材料一:前两年,有消息说“八佰伴”在一夜之间跌入低谷,当时董事长和田一夫已是72岁的老人了。但“八佰伴”的倒闭并没有压垮和田一夫心中的信念和快乐。他和几个年轻人合作,开办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面对新的行业,他充满自信,脸上始终绽放着微笑。他快乐、热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终于感动了顾客,没有多久,他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活出了人生的又一片“艳阳天”。
材料二:楚汉相争,刘邦败多胜少,项羽是胜多败少,甚至只败过一场——垓下之围,但也正是这一场败仗使项羽一蹶不振,自刎于乌江。项羽其实有机会逃跑,但是他不愿意,自语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宁可带领二十八骑战死乌江,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性学习 更新时间:2017-02-23 06:1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槐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小题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B.(B)处C.(C)处D.(D)处
【小题3】(小题3)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小题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小题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同类题4

芦花荡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小题1】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什么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小题3】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小题4】“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