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3-04-24 04:4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5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绍圣①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④为潭,深者缒石⑤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⑥,观山烧⑦,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 ②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③殆:大概。④辄(zhé):就。⑤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⑥倒行:顺来路回去。 ⑦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⑧余甘:橄榄的别称。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心之()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山而东() ④影颓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书付过其境过清
B.真无马邪深者缒石五丈不得所止
C.潭西南望鸣之不能通其意
D.齐习辞者也往来于荒村野水
【小题3】(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小题4】(甲)(乙)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两位作者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日:“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小题2】(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如外人悉:    (2)便还家要:  
(3)伯鲁不能其词举: (4)出袖中而奏之诸: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书训诫之词二简舅家见之
B.授二子于是简子无恤为贤
C.问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奏之人不知不愠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小题5】文意理解。
(1)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①乙文中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 ②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五猖会(节选)

鲁迅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2】文中画线句的情景,使我们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你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吗?请写出来。
【小题3】“我”一口气把书背了下来,且“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

(沈周《记雪月之观》节选)

注解:①冱(hù):寒冷凝结。②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③呀(xiā):张大了口。④眄(miǎn):斜着眼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余舟一(小草)B.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客居)
C.添衣起(于是)D.凭栏楯上(因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金陵人/夜月出B.上下白/而或长烟
C.余强饮三大白别/仰茫然D.湖中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小题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至十日/犹故在也D.月/映清波间
【小题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绘雪景?雪景各具怎样的特点?